3800年前,二里頭,中國最早的城市干道路網和二輪車遺跡,塑造出最早中國的“都市范本”。
3800年后,洛陽城,25公里長的地鐵1號線,串起了千年古都的城市繁華。
站廳里,現代快車“飛馳而過”;厚土下,千年文物“沉睡已久”。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大市,如何統籌好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讓地下埋藏的眾多歷史文物“安穩沉睡”,成為洛陽地鐵建設的重點問題,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建設之初,洛陽市委、市政府就明確指出,要統籌好地鐵建設與文物保護。在地鐵建設工程籌備階段,專家便針對地鐵線路與文物所在區域位置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并通過有限元仿真模擬對地鐵運行產生的震動影響進行分析。
洛陽市文物局相關人員表示,洛陽市文物局參與到洛陽地鐵建設過程當中,深入開展文物考古勘探及發掘工作,對洛陽地鐵1號線、2號線一期工程沿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所在區段提出針對性建設施工建議。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加大了對文物保護單位所在區域的地鐵埋深,將對文物產生的影響降至最小。“部分區域的地鐵埋深達15米~18米,這樣就可以完全避開文物層。雖然投入大了些、工程量大了些,但能把這些文物保護好也值得。”洛陽市軌道交通集團公司負責人介紹。
地鐵投入運營后,所產生的震動有可能對文物造成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洛陽地鐵在建設之時全力做好“震源控制”這一關鍵環節。洛陽市軌道交通集團公司負責人說:“我們在地鐵部分區段使用厚度35cm的加強配筋管片,同步注漿并加強二次注漿以提高隧道剛度,減少地鐵震動對文物建筑的影響。”
洛陽市軌道交通集團公司負責人表示:“在地鐵1號線、2號線沿線10處典型文物遺址點,我們設置了高精度實時震動監測評估系統,用于監測施工和運營階段震動,盡量將震動降到最小,使文物得到最大限度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