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公募基金行業發展已邁入新階段,一個不容忽視的尷尬現實卻始終存在——“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這一現象折射出行業利益分配與投資者回報訴求間的深層割裂。
近期,首批26只新模式浮動費率基金集中發行,標志著公募基金行業進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階段,這場管理費與業績的“雙向奔赴”,正重塑公募發展風向。
傳統固定費率模式下,基金公司無論業績優劣都能收取固定管理費,形成“旱澇保收”的行業潛規則。而新模式浮動費率基金徹底顛覆這一邏輯。
以天弘品質價值混合(A類024435 C類024436)為例,其管理費與持有時間及業績基準雙重掛鉤,且精細到“單客戶、單份額”維度。
具體來看,當投資者持有單筆份額不足1年時,管理費按1.2%/年的基準檔收??;持有單筆份額滿1年后,管理費轉為浮動費率,若贖回時年化超額收益率(扣除超額管理費后)達6%以上且收益為正,收取1.5%/年的升檔管理費;若年化收益率(扣除超額管理費后)低于業績基準3%及以上,僅收取0.6%/年的低檔管理費;其余情況按基準檔1.2%/年收取。
圖:天弘品質價值混合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
新模式的核心價值在于打破了傳統利益分配的失衡狀態。當管理費不再是固定蛋糕,基金經理的收入直接與業績掛鉤,這意味著他們必須跨越市場周期持續創造超額收益。
對投資者而言,掛鉤業績基準的設計無疑是一顆“定心丸”。過往浮動費率產品多錨定絕對回報,讓基民難辨投資方向,新模式以業績基準為標尺,明確了投資風格邊界,有效約束了“風格漂移”的現象。
在牛市中收獲β收益并非難事,但若在震蕩市中無法跑贏基準,管理費可能降至低位——這種“壓力傳導”機制迫使基金經理放棄短期博弈,更注重長期業績。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也會響應地選派操作穩健、擅長主動管理的基金經理掌舵此類產品,降低投資者的選擇成本。
當管理費與規模脫鉤,基金公司必須將資源聚焦于投研能力建設。這種轉型對基金公司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固定費率時代,規模擴張依賴渠道鋪設;而在浮動費率時代,唯有打造差異化的主動管理能力,才能在“業績驅動”的新賽道中占據先機。
其中天弘基金的實踐頗具代表性:其2024年以科學化、數字化為核心,著手對投研生產體系進行流程化、平臺化、智能化升級,致力于為投資者創造可追溯、可復制、可預期的風險調整后超額收益。
自 2024 年以來,天弘基金主動權益投研管理水平持續精進。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在天相投顧基金發布的公司主動股混三年期評級中,天弘基金從2024年二季度開始連續四個季度獲得最高的5A評級。
本基金的管理費由固定管理費、或有管理費和超額管理費組成,其中或有管理費和超額管理費取決于每筆基金份額的持有期限和持有期間年化收益率水平,因此投資者在認購/申購/轉入本基金時無法預先確定該筆基金份額適用的管理費水平。本基金采用浮動管理費的收費模式,不代表基金管理人對基金收益的保證。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觀點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后可能發生改變,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業務的宣傳推介材料、投資建議或保證,亦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鸾浝磉^往業績不代表未來收益,基金經理管理的其他基金的過往業績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鸸芾砣顺兄Z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者在進行投資前請仔細閱讀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如基金投資港股通標的股票,還需承擔港股通機制下因投資環境、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