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鄉村人口涌向城市,鄉村學校生源逐漸減少,這對保障“教師個人發展、適時優化課堂教學”的教研工作提出了考驗。如何打破教師數量少、地域范圍廣給教研帶來的困局?教研部門要結合鄉村實際從“實”字上下功夫,在提升教師素養的同時,助力鄉村教育振興。
調查研究要“實”。周密細致的調查是鄉村學校開展教研的前提。2022年以前,湖南省新晃縣共有村級教學點38個,2022年底撤并11個,2023年將再撤并14個,保留8人以上教學點13個。因此,及時摸清教學點撤并后教師分流狀況及教學點布局情況,對下一步教學點教研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教研目標、內容、形式及“劃片聯校”的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做好調研,充分發揮每個教學點和教師的作用,形成眾人齊研、齊磨、齊評、齊議抱團式教研氛圍,打破教學點“孤家做教育”的困境。
(資料圖片)
制定目標要“實”。許多教學點“一師一校一國旗,一室幾生幾教材”,如何在40分鐘內解決幾個年級的教學問題,就成了教學點教師迫切要解決的問題。針對此種情況,新晃縣以重點鄉鎮為基點,依中心地緣建立教研基地校,分時段、分學科將教師集中在基地校,通過教學骨干、資深教研員及辦學經驗豐富教師的示范、分享,增強教研輻射力。
實施內容要“實”。近年來,外引專家講座、外出觀摩學習成了教研活動的通用做法。對于新晃縣,目前面臨的問題不是遷移先進的教學模式,而是守住教育的基礎,讓教師明白在鄉村學校“教什么、教成什么、怎么教、怎么評”。因此,在教研內容的確定上一定要“實”,如在教學點的教研活動中,我們把教師關心的“不同年級間授課的轉換、學生互助互學”等問題作為重點,幫助教師解決人手不夠、時間不足、內容繁雜等棘手問題。而中心校的教研活動要把內容定在“教會、教好、教活”上,而不能簡單定義在“能教、可以教、愿意教、不得不教”上。因此,我們以重點學校基地校為載體,結合周邊學校實際情況,分年級分學科確定研討內容,通過示范課、研討課、同課異構等形式讓教研的內容豐富起來,杜絕研訓與需求“兩張皮”現象,撕掉鄉村教研“假、大、空”面紗。
實施過程要“實”。教學點分散、中心校人手不足、教研組織者分身乏術,容易造成教研主題被稀釋、教師成演員、活動走過場、效果一日游的現象。如何解決點散、人少現狀?新晃縣將全縣教研活動統一規劃,基于就近、不亂教學秩序、不給教師添麻煩的原則,致力于構建“教研員+”教學點(基地校)教研示范圈,包括“年級教研+”校園樣板基地、“學科教研+”校園樣板基地、“作業設計+”校園樣板基地等。通過這些樣板基地的建設,利用網絡和蹲點、駐校、跟班的形式,讓教師參與教研“近身些、盡心些、及時些”,真正實現備課、授課、磨課、評課一體化。
為解決教研專家分身乏術的現狀,我們將名師工作室、學科工作室、學科教研員以及骨干教師包片包校上下聯動,“定標、定時、定點、定人”開展教研。同時,對薄弱學科、薄弱學校實行“教研員+教學業務副校長”的設想,將教研活動的理念直接植入鄉村學校教研活動中,解決鄉村學校教研口號響、目標高、成長慢的困難。
效果評價要“實”。評價是為了對活動的開展加強監測與督促,同時起到激勵與導向作用。我們開展鄉村教研活動的評價標準就是“實”,讓教師在活動中的幸福感、獲得感“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讓活動后形成的經驗、模式“用得上、用得好、用了好”。
為了把評價做實,我們分三步走:一是用“跟”評實活動過程。教研員要全程跟蹤教研活動目標、計劃、方案的制訂,跟蹤每一階段活動開展情況,并對活動作出適時評價定等。
二是用“亮”評實教師素養。新晃縣搭建線上線下教研成果發布平臺,鼓勵學校和教師及時“亮”出教研成果,通過網絡投票推選最佳作品;每學期舉行現場匯報課、教學比武課,在展示中“亮”出自己的精彩。
三是用“比”評實經驗提煉。將教學點的經驗,如“同學科聯動+不同年級”復式教學實施路徑、“一體機交互+教師授課+不同年級”復式教學實施模式、“一體機交互+自主學習+不同年級”復式教學模式,以及基地校對教師技能與教學藝術、教學效果的提煉,組織專家團隊進行統一評定,并借助實驗校的實際效果加以印證。
只要將鄉村學校教研活動的“調查、目標、內容、過程、評價”五關扎牢扎實,就一定能把鄉村學校教研的荒山耕耘成綠地。
(作者單位系湖南省新晃縣教研室)
《中國教師報》2023年05月03日第15版
作者:楊國華 龍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