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鐵中府河學校六年級四班的語文老師在社交平臺上曬出班上學生讀過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與《合歡樹》兩篇文章后寫的讀后感。孩子們的文字得到眾多網友點贊。有網友感慨:“真善美的標準不曾隨時代境遇而改變。”課本中的篇章依然能一遍一遍地引起共鳴。
主持人語
(資料圖)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最早的人文啟蒙便是小時候讀過的課文與看過的書。但年少懵懂之時,往往不知其中深意,直至被拋入人海,歷經世事打磨,才會在某一瞬間頓悟。本期的三名同學,他們的成長與時代的蝶變高度重疊,但無論現實如何日新月異,小時候那些已經泛黃的讀本,依然會在不經意間發出光亮,讓他們記起人生最本真的道理。這正是閱讀經典的意義。
青年說
小時候的課文見證成長步伐
成長的腳步從不停歇,但偶爾駐足回望,會發現小時候的課文始終如影隨形,見證成長的變與不變。
曾經的語文課本里,那些文字因其美麗而吸引目光。在懵懂青澀的年紀,優美的文字用年幼的我們無法企及的方式,表達著動人的情愫。隨著年歲漸長,幼時所讀文字,打動我們的已經不僅是那精妙的辭藻,更是人間百態、人情冷暖、人生體悟,是文字背后的掙扎或舒展。就像小時候初讀史鐵生,我們看到的只是力透紙背的“好好兒活”;長大后,才能真正理解母愛的深沉與偉大,以及那份面向未來的希望。這便是文字的力量,見證我們的成長之路逐漸向更深邃處延伸。
課文是一把鑰匙,引領我們走進書香之門,更走進人生之門。如今,我們被紛紛擾擾的信息包圍,碎片化傳播拉扯著我們的注意力,但小時候讀過的課文依然是印象最深刻、影響最深遠的,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北斗七星。那些故事,或許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有余韻悠長的回甘;那些道理,或許沒有通元識奧的高深,卻有顛撲不破的本真。我們在成長,時代在變化,但這個世界總有一些最根本的邏輯是永恒的,比如誠實、善良、團結、努力、孝順……這些品質,都是小時候讀過的課文教給我們的。
這些便是成長路上的變與不變。小時候的課文,我們用了幾年的時間去閱讀,卻要用一生的時間來體悟,或許這便是學習的真正意義吧。悟著悟著,就會發現,人在成長,本心卻未改變,恒久生輝。就像曾經語文課本里的那篇課文《走遍天下書為侶》所說的,“多么樸實無華的車騎,可它承載著人類靈魂的全部美麗!”(鄧健桓 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022級本科生)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11日第2版
作者:鄧健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