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大學即將畢業時,老師曾推薦我到報社工作,我推辭說“想去教書”,一是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我可以把這些時間用來寫作;二是想培養新人,如果能教出幾個在文學上有成就的學生,將是我人生一大幸事。懷揣這兩個愿望,我成為一名教師。
既已從教,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這讓初入職的我陷入了迷茫,原因是學生寫作基礎薄弱,甚至不知道什么樣的文章才是好作品,也有部分學生受到模板作文的禁錮,致使他們寫不出有靈性的文章。對此,我多次告訴學生,寫文章有章法,但絕不是固定的條條框框。所以,我會在晚自習時間給學生朗讀名家名作,同時教學生寫詩歌和散文,最主要的還是鼓勵他們多寫。半個學期下來,學生基本都會寫現代詩和散文了,我便開設“邛涯文苑”微信公眾號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
一個學期后,學生初步具備了文學素養,我開始教他們寫古詩詞。學生能讀、能背的古詩詞很多,他們或深或淺能理解作者的情感,但傳統的古詩詞教法有所欠缺,比如對平仄和押韻的講解不透徹,再比如較少教師會帶著學生寫古詩詞,而“寫”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部分缺失可能造成古詩詞教學不完整、不深刻。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寫古詩詞,不論寫得如何,至少知道怎樣寫。教學中我先給學生講解平仄,再教給學生基本的絕句寫法:我在黑板上寫下一首絕句,引導學生總結出押韻的規律,然后講解平仄規則。大概3個課時,學生就能初步掌握寫絕句的規則,接下來就是練習,通常一個月的時間就有學生脫穎而出,這說明講律詩的時機已經成熟。學生有了寫絕句的基礎,再學寫律詩,難度就會小很多。學生掌握了押韻、平仄、對仗3個知識點并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基本可以完成一個合格的作品。最后我會講寫作的技巧,主要是如何用典、象征等。懂格律詩、會寫格律詩,這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很直接的方式。
為了鼓勵學生寫作的熱情,我定期在微信公眾號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久而久之,學校領導關注了我的實踐,并詢問我對學校特色發展的看法和建議。我提議每年舉辦一次現場寫作比賽,選出在寫作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給予鼓勵,從而提升學校文化內涵。學校采納了我的建議,依托“邛涯文苑”微信公眾號每年開展“邛涯文苑現場寫作比賽”。如今,學生的作品不僅通過微信公眾號得以展示,有些學生的作品還在《貴州詩聯》等刊物發表。
作為教師,我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做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努力。或許我們能力有限,只能觸之皮毛,但每一次實踐都會在學生心中留下印記,成為助力他們健康成長的養分。
(作者單位系貴州省印江縣印江一中)
《中國教師報》2023年02月22日第9版
作者:王 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