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當“考研熱”遇上“棄考潮”,社會的目光往往聚焦在中途放棄的考生身上。有人指責棄考者變相浪費了社會資源,有人批評棄考者信念不堅定、半途而廢。筆者認為,無論是努力一拼還是中途放棄,都是考生個人的選擇,社會需要予以尊重。
盡管官方尚未發布2023年考研人數,但相關機構預測2023年全國考研人數或將暴增至520萬,打破今年457萬報考人數的紀錄。“考研熱”的背后,反映出大學生對于就業問題的擔心。國際大環境不穩定、就業市場上學歷的貶值等諸多因素,導致大學生就業難。于是,在就業這根指揮棒的引導下,許多大學生將讀研視為避風港,以此規避就業風險。
但考研人數年年攀升,錄取分數不降反升,考研實則難上加難。對于多次參加考研的考生來說,選擇考研不僅要頂著精神與身體上的雙重壓力,還要對抗競爭帶來的內耗與痛苦。如此背景下,放棄也不過是一種選擇而已,當然無可非議。
更何況,考研不再是唯一出路,“考公”“考編”也吸引著不少大學生。“考研+就業”的雙保險套餐并不少見,在備考階段找到了心儀的工作,棄考也是自然的選擇。“考研+留學”的兩手準備為考生提供了更多出路,經過審慎衡量過后選擇出國留學,也自然是考生個人的選擇。說到底,就業是升學的指揮棒,選擇升學的目的還是為了就業。考研不是唯一出路,在備考路上遇見更好的選擇,放棄也不過是一種選擇而已,無可非議。
對于考研者來說,無論是努力一搏,還是中途放棄,都是大學生自己的選擇,背后的原因千萬條,不可一概而論。社會應給予必要的尊重,而不是施加更多的壓力。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13日第2版
作者:沈光萍(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2021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