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熊電器發布2021年年報。

年報顯示,自2017年以來,小熊電器的業績首次出現營利雙降的重大危機,而股價更是陷入不斷下跌的困境。
過去的2021年,受疫情影響,“宅經濟”逐漸退化,原材料價格上漲,市場需求不振。
對小家電企業來說相當不友好,多家企業經營業績整體承壓。當然,小熊電器也未能幸免于難。
行業遇冷,今年的小熊能順利“回血”嗎?
營收凈利5年來首次雙降,股價跌四成
小熊電器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36.06億元,同比下滑1.46%。
凈利潤2.83億元,同比下滑33.81%。
同時,存貨規模同比增長15.88%,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同比減少85.83%。
具體來看,在廚房小家電中,電動類業績下滑明顯,該品類營收5.97億元,同比下滑31.03%;鍋煲類營收7.67億元,同比增長12.56%;壺類營收6.28億元,同比增長11.50%。西式電器、生活小家電整體表現平穩。
面對如此不利的處境,資本市場更是火上澆油,給小熊電器又補了一刀。
作為曾經市場上的牛股,上市之初,小熊電器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頗為強勢,但是這一次的表現明顯低于市場預期,著實令很多看好它的人失望。
疫情反復疊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截至4月8日收盤,小熊電器的股價已較2020年7月底的最高價163.11元/股跌去七成,較今年72.63元/股的最高價跌去四成。
雪上加霜的是,2022年4月1日愚人節那天,命運又狠狠地和小熊電器開了一次玩笑。
位于湖南省湘潭市九華經濟開發區綜合保稅區的中倉供應鏈的合作倉庫發生火災,大火無情損毀了一大批庫存產品。
據統計,這批受損貨物價值約為5500萬元,這當頭一棒,無疑又給了小熊電器沉重一擊。
重營銷、輕研發,產品質量問題多
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凈利潤下滑,這也可以理解,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小熊電器的研發投入明顯減少,營銷費用倒是大幅增加。
曾一度自稱“創意小家電第一股”的小熊電器,對外宣傳都是以創新研發為企業特色。
事實上,恰恰相反,小熊電器還是沒能實現自己曾經的豪言壯志,走上了一條為外界所詬病的“重營銷、輕研發”的道路。
如今,小熊電器搖身一變,已經成為了一家營銷主導型的小家電企業,對于研發上面的投入相對還是比較少。
相比同行業的小家電企業,小熊電器在研發投入上的費用支出確實值得深刻反思。就拿規模相當的九陽來說,小熊電器的產品研發投入遠不及它,幾乎只投入了九陽的三分之一。
雖然近些年來,小熊電器在同行的競爭之下,開始慢慢有了一些改觀,研發投入上也有了更多的經費。
但2021年其在銷售上的投入卻同比增長了25.66%,是同期研發投入的4倍。根據財報,2021年小熊電器的銷售費用為5.53億元,而研發投入僅1.3億元。在總營收中的比重僅為3.6%。
“重營銷、輕研發”的道路之下,小熊電器又因為多起產品質量問題深陷沼澤。
據報道,2021年5月,小熊電器的一款安撫奶嘴出現產品質量問題,被上海市監局質檢為不合格;12月,浙江市場監管局公示顯示,小熊電器生產的一款料理機也存在產品質量不合格問題。
另外,小熊電器在黑貓投訴平臺共涉及110起投訴其中,狀態為“已完成”的投訴為67起。涉及和面機、壓面機、料理機等多種產品,投訴內容大多數都是產品質量問題。
如此頻發的產品質量問題,其實也給企業敲響了警鐘。猛向前的同時,也要學會慢下來,停下腳步,多回頭看看。
小熊電器能否“重振‘熊’風”?
目前,全球經濟動蕩不安,“宅經濟”逐步退化后的小家電市場也不太平。市場需求不振的情況或仍將延續。
雖然小熊電器在小家電市場也是赫赫有名,但由于技術門檻不高,市場還未飽和,一些家電巨頭也開始打起了小家電的“算盤”。
像基本家喻戶曉的格力、美的、海爾等家電企業也爭相往里擠,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由于整個家電行業掀起的內卷之風,小家電股在2020年經歷大漲之后,在2021年出現回落,而小熊電器的凈利潤是知名小家電企業中下降幅度最為明顯的。
那么,2021年營收凈利雙降的小熊電器能否在2022年“重振‘熊’風”呢?
通過財報不難發現,小熊電器產品主要通過直營渠道進行銷售,與傳統的經銷渠道相比,特點是高毛利、高費用率。
小家電企業想要生存,最關鍵的是回歸初心。從生產和銷售兩方面入手,通過產品結構高端化和加碼直營渠道,化解原材料的部分壓力。在創新與發展中找到企業的轉型之路。
除此之外,小熊電器自身還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簡潔的產品決策周期,完善的供應鏈。維護品牌口碑的同時提升產品質量,乘電商之風,迎合市場需求。
但是,2022年以來,疫情反復。深受影響的物流業也對極度依賴線上銷售渠道的小熊電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產品銷售是否會受到影響,也是未知數。(程依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