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個體的成長需要光輝品格的力量,傳世特香的釀造也離不開品格的指引,何為四特酒的品格?答案或許就藏在古老的典籍里——四特酒×《天工開物》,發現積淀千年的特香品格。
四特酒釀造工藝之本源自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江西人)所著《天工開物》中的“清江土燒”,經數代釀酒大師不斷精進創新,終成型為“整粒大米為原料,大曲面麩加酒糟,紅褚條石壘酒窖,三型具備猶不靠”的工藝特點,并以此不間斷地打造著“時代的印記”。
娓娓“稻”來 看見卓爾不凡
“凡稻種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徐,米曰糯(南方無粘黍,酒皆糯米所為)”————《天工開物》·上篇·乃粒
根據宋應星的記載,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就懂得以米釀酒,且南方多以糯米釀造,因為糯米的淀粉是支鏈淀粉,糖發酵完畢后其酒釀中殘留的糊精和低聚糖較多,口感清甜、滋味醇厚。但由于糯米淀粉含量過高,蒸煮后黏度大,容易導致發酵不正常,故多以自然發酵的方法來釀造低度米酒。
直到蒸餾技術引入中國后帶來了釀酒技術革命,酒精度數節節攀升,高度白酒更為厚重的口感逐漸得到中國人的喜愛,黏性適中的粳米(秈米)因質地純正,脂肪及纖維素含量較少,釀出的酒質爽凈,于是被更多地用作蒸餾白酒的原料。
誕生于“魚米之鄉”——江西的四特酒,便是以整粒的優質贛鄱大米作為其主要的釀酒原料。這種“中長、松軟、吸水、耐嚼”的大米軟糯晶瑩,米香醇美,蛋白質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至2倍,且富含碳水化合物、維生素、11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釀出的酒濃而不烈,自帶清新雅致的米糧花香,芬芳諧調。
“曲”中真意 看見認真專注
“凡釀酒必資曲藥成信。無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南方曲酒,釀出即成紅色者,用曲與淮郡所造相同,統名大曲。”——《天工開物》·酒母
釀酒必須要用酒曲作為酒引子,沒有酒曲,即便有好米好黍也釀不出酒。為了釀出好的酒曲,宋應星記錄道:“用楮葉包扎,懸風處,或用稻秸罨黃,經四十九日取用。”且“生黃未足,視候不勤,盥拭不潔,則疵藥數丸動輒敗人石米。”意思是制曲之人需有耐心且細心,要時常查看酒曲的發酵情況,營造適宜酒曲發酵的環境。
如今,經過一代代四特制曲人的努力,《天工開物》里的制曲工藝得以傳承與發展,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特香型大曲酒工藝:以面粉、麥麩、酒糟按一定比例混拌、壓制成型,而后經過長霉、晾霉、潮火、大火、后火五個培曲階段以及三次人工翻曲,最終入庫貯存3-6個月,形成特殊的曲香味。
6棟曲房,480個房間,每天都有翻曲工在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環境下連續作業;每天都有房管員嚴格把控每一個曲房的干濕度及溫度,以此保證每一塊大曲都符合四特酒高質量的要求,使得特香型白酒既有高溫曲的醬香、濃香,又有中溫曲的清香。
工開于“人” 看見創新開拓
“貴五谷而賤金玉,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宋應星
有利家國,有利百姓是宋先生創作《天工開物》的初衷,求真務實、格物致知是一直貫穿全書的探索精神。因此《天工開物》不僅是“中國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本傳承中華文脈,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創造力的偉大著作。
四特酒,同樣不只傳承《天工開物》的古法釀造技藝,還延續了“讓傳統的更傳統,讓現代的更現代。”的創新理念,既保留發揚傳統的釀造經驗和技巧,又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原料、設備、釀造工藝、基酒儲存、酒體設計、質量保障等多個維度持續精進和創新,只為釀造出高品質、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美酒。
“天覆地載,物數號萬”。一部典籍《天工開物》流傳至今,大放光彩。“一口三香,回味無窮”,與典籍一脈相承的特香美酒也必日新月盛、歷久彌香。四特酒,始終從中華文明中汲取自然智慧與品格之力,既腳踏實地,以穩健謀求長遠,又勇立潮頭,以膽魄開創新局,以打造差異化香型第一品牌為目標,開啟“質”、“量”并舉,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新時代下的“天工開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