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機場“入規”
補齊關鍵短板配套融入成渝
據了解,內江機場按4C級民用運輸機場進行規劃研究,跑道長2600米、寬45米,建成后將服務于川南及毗鄰地區民航客、貨運輸服務。
“機場建好后,內江市民就不用像現在這樣轉車去成都、重慶、瀘州等地的機場坐飛機了。”內江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勛說,讓內江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乘機出行、接待來客,是新機場最直接的影響,能推動內江文化旅游等產業的發展。
填補內江立體交通運輸格局的關鍵短板,是內江積極爭取機場“入規”的原因。據介紹,內江成立了籌建工作領導小組,在“揭榜掛帥”任務攻堅中組建了“逐夢藍天攻堅隊”,積極開展相關前期基礎工作,助推內江機場納入民航發展規劃。
但在劉勛看來,讓這個“機場夢”照進現實的,還在于多種利好因素的疊加。
從“天時”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釋放了政策紅利。內江也在推動對外開放、產業結構、宜居宜業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建設內江機場正逢其時。
從“地利”上看,內江市發展改革委基礎產業科科長王俊介紹,按照民用航空發展的相關規定,內江與成都、重慶、綿陽、瀘州、宜賓等已有機場的周邊城市距離適中,空域及氣象條件能夠滿足一個新機場的安全運行要求。
“內江作為一個中等體量的城市,新建機場也符合自己的定位,配套融入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劉勛表示,相比成渝等城市多年來積累的通往大中城市的成熟航線,未來內江的航線可能會側重挖掘細分市場,實現與周邊機場的錯位發展。
交通格局調整
發揮通道優勢對接新興產業
不只是機場“入規”。近年來,內江在交通運輸領域實施了一系列新作為,推動立體交通格局的完善,為促進交通運輸與產業,特別是物流產業的有效對接打好基礎。
不久前發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明確“內江新區”為二級鐵路物流基地,“內江北站”為Ⅲ型客運樞紐。2021年底,內江繞城高速公路通車,標志著內江“內聯外暢”的高速路網進一步完善。
劉勛表示,內江機場此時“入規”,也讓航空運輸有望與鐵路運輸、公路運輸等方式實現更充分地結合,讓內江的通道優勢逐漸向樞紐優勢、門戶優勢轉化提升。
內江也在借此契機打造多式聯運示范基地。其中的重要結合點就是內江國際物流港。按照目前規劃,內江將在選址推動建設機場的同時,規劃建設公路線與內江國際物流港相連。
“加上正在推進建設的物流港鐵路專用線,內江國際物流港將實現航空運輸、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等多種方式的結合。”內江國際物流港服務中心黨委副書記李焰表示,今年將進一步建立跨境電商、國際貨運等上下游產業鏈招商機制,推動現代物流產業發展。
隨著機場建設初見端倪,內江也開始謀劃臨空經濟布局。
此前已有探索:憑借距離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較近的區位優勢,資中縣已高標準啟動臨空產業承載區建設,招引航空食品、航空物流、休閑度假等產業。目前,資中縣已編制臨空產業承載區戰略規劃,謀劃包裝項目18個,總投資79.75億元。
通道利好釋放
加速外貿擴“圈”提升開放能級
內江機場的建設,還承載著這座內陸城市提升開放合作能級的期待。
內江市商務局物流辦主任馬廣鋒介紹,近期一批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材料、汽車精密配件等高附加值項目落地內江,航空運輸渠道的建立,也將為這些高附加值的“內江造”走向世界提供便利。
內江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內江出口產品結構趨于優化,技術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和文化產品出口分別增長78%和132.3%,外貿趨向高質量發展。
“目前,內江發力重點方向是南向開放,與東南亞等地交流密切。”馬廣鋒介紹,目前內江的貿易伙伴發展到124個國家和地區,但以往內江產品需要通過公鐵聯運、鐵水聯運等方式到達東南亞,機場建成后,生物醫藥制品等高端產品能更方便快速地到達目的地。
作為內江外貿代表企業之一,四川興明泰機械有限公司針對東南亞市場注重性價比的特點打造出新款發動機。該企業國際營銷部部長尤華麗介紹,去年3月至今在東南亞地區銷售已超過一千萬元。
在打造樞紐優勢的基礎上,內江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跟東南亞地區的經貿往來將進一步加強,“當地對一般機電產品、日用品等需求巨大,反過來會促成內江相關產業發展和產能輸出。”
今年,內江還將加快完善交通物流樞紐,加快推進內江機場、渝自雅鐵路等重點交通項目前期工作,為更大力度開放合作打好基礎,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記者 鄭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