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險資來說,REITs是其期盼已久的投資工具,而在公募REITs等產品橫空出世后,險資的投資情況如何?近日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發布的一份關于保險資金參與REITs投資的問卷調查報告(下稱“調查”)給出了答案。
調查數據顯示,保險資金參與REITs投資的意愿強烈, 目前已經參與REITs投資的保險機構約占調查樣本的30%,但幾乎所有參與調查的險資都表示出對REITs的較大興趣。不過,大部分保險機構也認為,投資政策不明確是目前在投資REITs上的最大難點,期待有相應的償付能力支持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的出臺。
險資參與REITs意愿強烈
調查數據顯示,在74家參與調查的保險機構中,共有22家保險機構參與了首批REITs投資,占比約為30%;而其余70%(52家)保險機構雖然沒有參與首批投資,但都表示出對REITs的興趣。
在參與REITs投資的22家保險機構中,19家投資規模在5億元以下,占比超過80%;1家投資規模在5-10億元之間,2家在10-20億元之間。而另外52家保險機構還沒有參與REITs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受到投資資質的限制,這個原因的選擇超過42%;另外,有36.5%的機構表示需要觀望REITs后續表現。
REITs又名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是指向投資者發行收益憑證,募集資金投資于不動產,并將產生的絕大部分收益分配給投資者的標準化金融產品。
事實上,在5月末首批開售的9只公募REITs中,就可以看見險資對REITs的“熱情”。
Wind資訊顯示,在9單公募REITs中,有8單的戰略投資者中均有險資身影。并且,中信證券統計數據顯示,從申購來源分布來看,保險類戰略投資者申購金額最高,達33.36億元,占比達到34.64%。
華林證券表示,作為一種創新的融資工具,公募REITs將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行業結構優化,有助于盤活存量資產,為基礎設施提供退出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充分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另一方面,公募REITs為資管行業提供了新的金融產品供給,有效拓展社會資本的投資方式。尤其對于險資來說,公募REITs和險資在投資安全性、收益穩定性、市場流動性、資產久期等方面都具有較好的契合度,從而有助于險資應對當前低利率環境帶來的“資產荒”。
調查顯示,關于險資偏好的REITs產品類型,險資表現出更穩健的投資傾向,超過50%的機構認為險資更偏好偏債型和股債混合型產品,有接近40%的機構選擇偏股型產品,特別是其中有9家機構只選擇了偏股型REITs,體現出更積極的投資偏好。
而對于REITs項目,保險機構在投資時最關心的要素是什么呢?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機構都關注REITS產品的收益率水平和資產安全性,超過50%的機構關注產品流動性和投后管理,接近40%的機構關注分紅頻率及合作伙伴,另有2家機構關注REITs產品的市場規模和基金的擴募能力。
來源: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
關于投資REITs的策略和方式,調查則顯示,超過90%的機構愿意參與一級市場認購公募型產品,超過70%的機構有意愿參與二級市場買賣公募型REITs;而對于REITs組合類資管產品、類REITs產品和FOF、ETF產品,也有40%左右的機構愿意投資。另有1家機構希望委托投資REITs產品。
期待政策支持
盡管保險資金對于REITs的熱情高漲,但保險機構也普遍認為目前REITs投資仍面臨一定難點。
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機構認為難點在于投資政策不明確,有13%的機構認為底層資產估值較難,分別有2家機構認為投資風險難以把握、會計處理困難,分別有1家機構認為試點產品范圍較窄、資本占用規則不明確。
而政策層面的因素同樣也被認為是制約險資進一步參與REITs的主要因素。調查結果顯示,有70%的機構認為政策法規制度不完善是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接近60%的機構認為自身行業經驗積累不夠,接近50%的機構認為投資管理流程不清晰、合作生態圈未建立,分別有39%和24%的機構認為投資專業能力不足、參與方式單一將制約REITs投資。另有1家機構表示新準則下的記賬規則不確定也是制約因素之一。
華林證券分析稱,稅收優惠政策可以說是境外REITs成功的基石,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均出臺相應稅收優惠政策,避免公司和投資者雙重征稅,而境內相應的配套政策還需完善,后續可關注境內關于國資轉讓、稅收等問題上更細節的優化。
因此,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償付能力支持政策也是保險機構最為期待的兩項REITs支持政策。在“期待監管部門出臺的REITs支持政策”這一問題的各項調查選項中,上述兩項支持政策選擇比例超過80%,而超過70%的機構希望險資能夠將REITs作為投資基礎設施資產的退出渠道以及參與后續REITs產品發行,超過50%的機構期待出臺更高層面的REITs相關條例。另有2家機構希望與監管機構進行新準則下的記賬規則溝通,1家希望明確REITs產品的估值方法,1家則希望明確險資的投資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