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以及相關政策的落地,商業保險正逐漸成為社會保障體制的重要支柱。
人社部日前宣布,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利用1至2年試點時間,探索建立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首批試點城市共15個,在試點階段,原則上主要覆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群。
涉及關鍵的資金來源問題,人社部在相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在試點階段可通過優化職工醫保統賬結構、劃轉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結余、調劑職工醫保費率等途徑籌集資金,并逐步探索建立互助共濟、責任共擔的長期護理保險多渠道籌資機制。籌資標準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護理需求、護理服務成本以及保障范圍和水平等因素,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合理確定。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水平相適應的動態籌資機制。
長期護理保險需求產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口老齡化、高齡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失能化。雖然從試點的大致框架上來看,目前試點的性質更偏向于社保模式,但在保險業人士看來,商業保險仍然有機會搭上“順風車”,保險市場有望再添“活水”。
“我國處于‘未富先老’的發展階段,沒有任何一個部門和個人可以成為獨立的長期護理服務提供者,必須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尤其是產業鏈的上下游資源。”多位研究全球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頂層設計已經出爐,為確保長期護理保險和服務的有效落地,預計最終會形成以社會保險為主體、財政津貼為支持、商業保險為補充的模式。
據記者了解,以此次首批試點的上海為例,目前該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正在制訂方案的過程中,根據初步規劃,或將以“社保+商業保險”的模式,鼓勵保險機構參與其中、開發針對老年護理需求的商業保障計劃。
其實,從國外發展經驗來看,美國等推行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就有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其中。多位保險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在未來,保險業推動傳統養老模式向醫養融合轉變的過程中,可以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與養老產業投資相結合,商業保險在其中大有可為。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在發展長期護理保險上已具備一定的市場基礎。目前已有十幾家保險公司在銷售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在人才隊伍、精算數據、理賠等方面,為行業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儲備和發展經驗。但其實與國外經驗相比,現有保險公司推出的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真正的長期護理保險。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長期護理保險應真正實現護理保險產品與護理服務相結合,而不僅僅是提供保險金保障。“從目前來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還存在以下挑戰:養老護理服務評估、服務標準和收費管理標準等方面亟待標準化、規范化,護理人才與經驗相對匱乏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亟待解決。”
嗅覺靈敏的資本已聞風而動先行一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上證報此前獨家獲悉,由全國老齡委辦公室所屬的中國老齡產業協會金融涉老服務發展委員會牽頭,多路資本正計劃申請籌建國內第一家長期護理人壽保險公司。從其上報給監管部門的申請材料來看,它的運營模式為“照護保險+護理服務+產業鏈投資”,目標是實現養老護理全產業鏈延伸,金融產業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