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香港經濟持續低迷。不久前,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特區立法會上發布了最新的《財政預算案》。該預算案預計,香港經濟增長今年只有1%-2%。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封小云教授和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教授。
被全球經濟環境拖累
21世紀:目前,香港經濟長期賴以增長的旅游、貿易、零售等傳統支柱行業紛紛陷入“冰河期”,您認為這是香港目前的一個困局嗎?
封小云:我的看法沒這么悲觀。目前出現的這些經濟問題是全球性的,并不是香港獨有的,因為全球經濟正處于衰退時刻,中國經濟也處于下行階段。總體而言,香港的表現不算太差。
與已經處于發達階段的國家和地區相比,從其財政的健全程度及整個收支的情況而言,我也不認為香港的表現非常差。在全球衰退的前提下,去年2.4%的經濟增長率已經是一個比較正常的增速。以美國為例,過去7年的經濟增長率也是只有百分之二左右。一個經濟體發展到現在的程度,要達到高速增長是比較難的。在過去20年里,日本的經濟增長基本都不好。
21世紀:造成目前困局的原因是什么?香港應該如何面對經濟發展這個問題?
封小云:在香港幾大傳統支柱行業中,金融業的表現是最好的,從服務貿易的數據可以看出,香港在金融方面對美國、英國等是順差的。
其實,香港和內地之間過去形成了一種香港做貿易,內地做制造業的模式。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香港的貿易中心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挑戰,體現在港口、訂單等方面,出現了一個內地替代香港的過程。就經濟發展而言,這個過程是必然的。但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在其新的貿易功能的促進方面做得不夠好。
這反映出很多問題,在整個香港經濟結構中,與貿易相關的產業和就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反而不是金融業。但現在,內地企業不再像過去那樣,要通過香港走向國際市場,而是直接在海外布局自己的生產基地,這樣就會改變香港的貿易功能。
香港在電子商務方面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但香港的網購行業發展得非常差。過去,我們能看到香港處在生產全球化的過程中,它以珠三角為生產基地并在全球作為一個貿易中心去銷售。但如今,香港處在一個零售全球化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內地人不斷地到外面購物。香港作為一個貿易中心原本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它的反應比較慢。
陳廣漢:就長期而言,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和航運中心地位將會削弱。香港金融業的規模和分量的相對增速正在放慢,航運中心的競爭力正在下降。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在影響香港金融中心的發展。以匯豐為例,香港回歸的時候,匯豐總部搬到了英國倫敦,前幾年曾考慮搬回香港,但現在還是決定將總部留在倫敦。
至于航運業,因為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制造業在相對萎縮,進出口在減少,而珠三角地區港口數量多,包括深圳和廣州的港口,就競爭成本而言,香港競爭不過。所以,香港航運中心升級,可以選擇航運金融、航運法律、航運保險等高端領域,把航運物流這塊給珠三角地區,香港主要做資金融通、法律仲裁、船舶租賃、訂貨訂單等航運服務業。
現在最支撐香港經濟的就是金融業和房地產兩個行業,而房地產是香港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高樓價和租金不僅是香港重要的民生問題,也使削弱了香港經濟競爭力。就旅游業而言,香港有些人認為,內地訪港游客少了就會有更多的國際游客。但從購買力而言,內地游客更大一點。在內地游客減少的情況下,香港旅游業需要開拓國際市場。
應加速發展創新科技
21世紀:香港應該發展新行業,如創新及科技業?還是推動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
封小云:我認為創新科技業完全可以在香港應用,在全球零售化的潮流下,香港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定位,作為一個貿易中心應該怎么轉型升級,但在香港看不到這個趨勢。
以網購為例,部分香港人認為香港并不需要發展網購,但像亞馬遜上面的商品種類是百萬甚至無限的,而百貨公司的商品種類能達到5000種就很厲害了。所以,這個陳舊的觀念卡住了香港的發展。
以往香港都能有這種追求如何利用最新科技的觀念,但是如今在內地都提出了互聯網+的觀念的情況下,香港為何不對自己的貿易中心進行升級和轉型呢?
陳廣漢:我覺得香港要發展創新科技是對的,但香港的創新科技一直沒有大的發展。首先,香港很多人有炒房、炒股票賺快錢心態;第二,沒有政策和措施推進這項工作。
要擺脫目前的困境,香港需要凝聚共識,將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發揮自身優勢,依托內地,不斷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借力“一帶一路”戰略
21世紀:香港方面多次提出要積極加入中央政府“一帶一路”戰略,開拓新的商機,香港在這其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
封小云:香港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上有它自己的優勢,至少在資金成本上是低于內地的,因為內地的股票市場不太穩定,銀行的借貸條件和成本都很高,而香港資本市場的運作、便利化程度等方面都做得比較好。
另一方面,香港的人才資源是足夠的,包括工程師、建筑師、管理等方面,香港都不缺乏這方面的人才。但“一帶一路”是一個長期的投資,內地現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國家政策性銀行來推進基礎設施的建設,香港的商業性銀行基本是不會投資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一般都是由國家政策性銀行支持的,包括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帶有政府主權基金成分,所以這不是香港的長處。
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可以考慮在資金管理、基礎設施的管理與技術推進等方面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