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準備去居民區開個證明,但此時居委干部已下班;吃完晚飯,想去健身,卻發現小區活動室已經關燈;孩子已經放學,但父母還沒下班,誰可以幫忙照看一下……如今,這些事兒在上海金山石化街道都不是問題,因為那里的居委會都上起了“夜班”——為百姓亮燈到晚上8點。最近,石化街道這一創新做法,還吸引了本市一批社會治理方面的專家學者前往實地調研。
今年開始,石化街道探索推行“8+3”作息制度改革,即在原來居委會8小時工作時間的基礎上,晚上延伸3個小時。在晚8點前,你來到街道的任意一個居委會,都能看到一幕幕熱鬧場景:人們或跳舞健身,或聊天手工,或找居委干部辦事開證明。改革推行3個月以來,街鎮共有1670多名志愿者參加服務,受理事項1137件次,受益居民達12500余人次。
居委會為何要亮燈到晚上8點?“這是‘補短板’的現實需要。”石化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泱泱表示,一方面,長期以來居委會與在職居民“同步上下班”,時間上的不匹配,造成在職居民在“八小時之外”無法享受社區服務;另一方面,廣大在職黨員、駐區單位黨組織到社區報到后,卻發現缺少發揮作用的平臺,甚至有黨員反映“在社區中無事可做”,社區中最有活力的人群,卻長期游離于社區工作之外。
探索“8+3”,打造“服務不打烊、便民在身邊”的服務模式,成為石化街道聚焦“補短板”的創新探索。然而,不少人也有擔心:居委會延長工作時間后,到底有沒有人來?延長的3小時,到底用來干什么?
為此,在正式推行之前,街道召開了40多場座談會,聽取意見和建議。大多數居民對這項改革表示肯定和支持,并提出了不少實事求是的良策。當時,家住山鑫居民區的毛俊就曾提出:不妨組織一個志愿者團隊,幫助晚歸的父母臨時照看兒童,每戶人家輪流值班服務。
如今,在征集百姓需求的基礎上,石化街道統一制定了“基礎服務清單”,包括政策咨詢、訴求反映、證明開具、開放活動場所、部分輔助器具租賃等10項。同時,各居委會還因地制宜地制定“個性服務清單”,包括照看兒童、教育培訓講座、專業志愿服務興趣班、為高齡獨居老人送餐、為老人網上購物和預約掛號等,滿足居民實際需求。
一個居委會只有7名到10名工作人員,他們在白天就承擔了大量工作任務,晚上再延長3小時工作時間,會不會負荷太大?光靠居委干部唱獨角戲,顯然難以為繼。
石化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探索出了“1+1+X”模式,解決“誰來干”的問題。其中,第一個“1”,指1名居委會工作人員,由居委會統一安排,輪流上班;第二個“1”,指1名社區黨員,包括居民區黨組織黨員、社區在職黨員、居民區駐區單位的黨員等,以自愿報名、單位推薦等形式參與;“X”則是依據居民需求,向社區或駐區單位招募的專業化志愿者,如律師、青少年社工、心理咨詢師等,由居委會根據居民預約,協調安排服務時間。
“8+3”作息制度改革施行后,短短一周時間內,石化街道轄區到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就增加了2000多人,其中既有干部、職工、教師、醫生等普通黨員,也有各部門各單位的領導干部。
為讓居委會的“燈”長久亮下去,石化街道還建立了一系列保障制度。一方面,街道將“8+3”作息制度納入居民區年度考核,增強居委干部工作的責任心;另一方面,對參加“8+3”作息制度的居民區工作者,采取錯時上下班、輪休、調休等方式進行調劑。同時,出臺志愿者公益積分獎勵措施,增強志愿者服務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