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費”對餐飲的沖擊,終于漸漸遠去。《第一財經日報》從中國烹飪協會(簡稱“中烹協”)獲得《2015年中國餐飲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全年實現餐飲收入32310億元,同比增長11.7%,國內餐飲進入3萬億的歷史新時期,“餐飲市場實現趨穩回暖”。這是繼2012年之后,國內餐飲再次恢復雙位數增長。
從各地的表現情況看,中烹協認為,從目前已公布數據的省市來看,各地餐飲市場回暖情況喜憂參半。2015年近一半省市餐飲市場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廣東市場的餐飲市場同比增速分別為3.3%、7.3%以及10.7%。但是,也有安徽省、海南省、甘肅省、江西省、山西省等地餐飲發展增速放緩,有的甚至低于上年同期5、6個百分點,“市場恢復前景堪憂”。
同時,行業景氣仍需提振。報告引述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表示,2015年餐飲收入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7%,比重也繼續回升,且餐飲收入增速于五年后再次恢復至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10.7%)的水平。但是年底餐飲市場已經顯露出增長乏力的疲態,最終跌落至年初的發展水平而結束全年,行業景氣也仍需進一步提振。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認為,2015年以來,新三板、眾籌等模式已成為餐飲業的融資沃土,大量的資本為餐飲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潛在動力。他分析,新三板之所以受到餐飲企業的青睞,一方面是新三板的投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有較好的風險承擔能力與價格定位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在新三板掛牌可以解決餐飲企業并不太高的融資需求,與餐飲企業的正常發展相匹配。2015年,眾籌也對餐飲創業者和餐飲企業開設新店產生了積極影響。不過他也提醒,“其中所帶來的風險也需引起全行業注意”。
展望2016年,中烹協特別提到了“互聯網+餐飲”,認為熱潮將繼續深入,這其中餐飲外送發展將進入白熱化。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這些中餐外送就包括了餓了么、百度外賣等外送新形式。
中烹協在報告中表示,在調查中發現,餐飲外送消費者的核心訴求是雖然能夠容忍美食口感的降低但配送速度要快,一般超過30分鐘消費者基本會失去耐心,且會影響消費體驗;其次,消費者關注的是價格補貼,但是這一吸引客流量的維系鏈條過于脆弱,補貼一旦停止外送的單量必然劇減。
中烹協認為,互聯網中餐飲外送用補貼來彌補速度終不能完美解決用戶需求,一部分顧客仍會回流到實體店。消費者關注的第三個方面就是食品安全,第三方網絡平臺對入網企業的實名登記將是2016年政府有關部門重點加強監管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