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3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日前撰文稱,本月3日,聯合國大會將重啟有關安理會改革的政府間談判。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外務省于1月25日成立了專門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戰略本部”。
文章指出,與其說“戰略本部”,不如說“入常本部”更為貼切。顯然,“入常本部”將工作重心放在了非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將再次出訪非洲,拿下這個“大票倉”。

文章稱,日本動作頻頻,呈現出的卻是一種焦慮。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此前,日本一直本著“出錢多話語就要強”的理念,謀求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成為一個可以影響世界政治的大國。
然而,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日本分攤的聯合國會費越來越少,2016年的承擔比例僅為9.680%,還不及2000年的一半。在出錢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日本外交消息人士稱“日本發言權降低將無法避免”。在聲音還未弱到完全聽不見時,如何迅速入常就成為日本政府的優先選擇。
日本媒體報道稱,“入常本部”由外務省負責世界各地的約20名局級官員組成,外相岸田文雄擔任部長。陣容如此龐大,不得不說日本為入常“拼了”。岸田表示,希望舉全省之力,推進“日本入常”。
同日,日本外務副大臣木原誠二就抵達埃塞俄比亞,出席非盟峰會拉票。他在2月1日的一檔節目中稱,非盟有54個國家,而入常首先需要至少三分之二會員國的支持,如果拿到這些票,日本的路就好走了,這是我去的主要目的。

1980年日本首次公開提出將“入常”納入其成為“國際大國”的戰略目標。2000年,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與同樣謀求提升國際地位的德國、巴西、印度組成“四國聯盟”,打算以抱團的方式闖關。四國還提議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由5個增至11個、非常任理事國由10個增至14個到15個。
文章指出,安倍第二次執政以來,極力開展“俯瞰地球儀外交”,向中東、非洲、東南亞、中亞“撒錢”,企圖買來更多支持者。特別是非洲有55個國家,占聯合國193個會員國的四分之一以上。正如木原所說,拿下非洲,日本就成功了一大半。而日本覺得“拿錢說話”是最好的辦法。
事實上,日本對非洲的援助一向很慷慨。上世紀90年代,日本對非援助金額曾經高居世界第一。2003年至2007年,日本對非洲最大宗援助項目“非政府開發援助”(ODA)年支出達6.33億美元,2007年至2012年更翻倍至12.66億美元。
2013年6月1日,安倍在第五屆非洲發展東京國際會議上宣布,今后五年將向非洲提供總額3.2萬億日元(約合320億美元)一攬子援助。日本在嚴重財政赤字的情況下,這么大額的援助是要砸鍋賣鐵的。當然,除了“入常買票”外,日本還有為本國企業拓展市場,與中國在非洲爭奪影響力的盤算。
然而,除了能源外,日本與非洲很難形成與中非那樣的互補性經濟關系。而且,日本與非洲在民族情感與歷史發展上,也沒有什么結合點。在非洲影響力的競爭中,日本也承認甘拜下風。
但在“入常”問題上就很難說了。日本表示,聯合國現在討論的三分之二的問題都是非洲問題。然而,非洲卻一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都沒有。非盟認為非洲應該有2個常任理事國席位為自己發聲。有意思的是,“四國提案”中正好給非洲留了2個名額。這是日本將非洲捆綁 “入常”的一大招,或許會有金錢無法買到的效果。
文章最后指出,不過,日本似乎忘記了一點,如果無法取得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的認可,再怎么謀劃布局、上竄下跳,最后都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