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T的社論文章中指出,中國現在的危險在于,工業利潤萎縮、償債負擔以及房地產市場萎靡可能共同抑制家庭收入增長,危及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最強支柱的消費支出。這一觀點值得思考。
在看到中國出現創紀錄的資本外流、股市動蕩以及人民幣承受重壓之后,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國發布令人安心的經濟數據。這種心情如此迫切,以至于即便中國公布了自1990年以來最低的經濟增速,投資者也依然感到欣慰,推動全球股市以及油價走勢好轉。
保持一些樂觀情緒是有道理的。中國官方經濟增長率或許已從2014年的7.3%降至去年的6.9%,但這個數字仍處于政府制定的“7%左右”的增長目標范圍內。還有確鑿證據表明,中國正開始實現其長期宣稱的經濟轉型——使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再把投資和重工業當作主要增長動力。中國龐大的鋼鐵、電力行業的全年產值出現萎縮。
就結構轉型而言,一些數據同樣令人鼓舞,這些數據顯示消費支出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貢獻達到了66%,是2001年以來的最大值。進一步突顯出這種轉型的是,蓬勃發展的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達到50.5%,比曾經占主導地位的制造業高出10個百分點。
然而,這些進步既不能掩蓋轉型過程中固有的痛苦,也不能掩蓋有可能破壞中國經濟活力的深層缺陷。最嚴峻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很大一部分增長是依靠不斷膨脹的公司和家庭債務實現的,這種情況令人不安。
據國際清算銀行(BIS)估算,中國不僅私人債務水平世界最高(自2008-09年金融危機以來已超過美國、日本和韓國),其償債負擔與GDP之比也與韓國同處世界最高水平。國際清算銀行表示,實際上,中國私人債務的償債成本與GDP之比已從2009年的12%上升至20%左右。
這些債務負擔——加之多個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工業利潤下降——有可能使中國的投資放緩變成無序崩潰。去年12月企業投資大幅下滑,遠低于全年10%的增速。
現在的危險在于,工業利潤萎縮、償債負擔以及房地產市場萎靡可能共同抑制家庭收入增長,危及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最強支柱的消費支出。
為了本國經濟健康發展同時也是為了處于危險中的全球經濟,中國政府應該構筑穩固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堡壘,以抵御消費疲軟跡象。中國去年的財政赤字僅相當于GDP的2.3%,因此仍有余地投入額外的財政資源以加強對較不富裕群體的福利支出,幫助提振消費。
此外,北京方面今年應該考慮大幅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從而向經濟釋放大量流動性和并提振需求。另外,循序漸進地降息也有助于減輕企業的償債負擔。
許多經濟學家不相信中國官方GDP數據,他們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速實際上要低得多。但不管實際情況如何,中國政府面臨的風險是,如果不出臺措施支持消費支出,當前的增長放緩有可能演變成經濟蕭條。近期發生的事件已經表明,信心一旦開始瓦解會變得多么脆弱。(FT中文網)
譯者/陳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