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結論:①注冊制的推進市場已有預期,減持禁令到期無需過慮,估算小于1400億,過去減持未改市場趨勢,流動性充裕、政策亮點多等將推升風險偏好,春季行情不會缺席。②風格切換暫時比較難,險資愛藍籌和錢多利于大盤股是誤判,催化劑或等16年中A股如納入MSCI。③兩會前是做多窗口期,之后注意國內信用風險和美聯儲加息影響。持有成長,尤其是文教衛體等新興消費和農業現代化,主題如小市值殼公司。
守望春風
上周上證綜指、中小板指上漲1.37%、1.02%,創業板指跌1.26%,市場雖有波折,但仍在回暖趨勢中。我們8月底《股市值得你慢慢靠近》開始樂觀,11月末《休整蓄勢》提出行情步入以時間換空間的休整蓄勢期,上周《開啟春季行情》提出休整蓄勢結束,春季行情正徐徐開啟,目前仍維持此判斷。市場關心年初解禁和風格切換問題,我們認為,解禁不改行情趨勢,風格暫時難變,守望春風,持有成長。
1、年初解禁不足慮,守望春風
年初解禁潮無需過慮,減持不改市場趨勢。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授權決定,市場短期對制度改革已有預期,關鍵看未來的發行數量,證監會之前提出循序漸進、控制節奏,暫不用太擔憂。投資者眼下的擔憂是1月8日“減持禁令”到期,即7月8日“救市”時出臺的持股5%以上的股東和高管半年不得減持到期了。今年下半年限售股解禁金額為1.24萬億,其中大股東占比67%,即8300億,1月8日一次性解禁。上半年當月限售股解禁中當月減持的比例15%左右,以此估算,1月大股東解禁部分的減持金額理論上1245億。考慮存量大股東流通股份的減持,按歷史上存量和增量的比例關系,估算合計減持金額理論上2075億。這是比較激進的估算數,現實中還有個約束條件,過去半年有1655家公司發生了增持,如增持股東與解禁股東重疊,實際上鎖定期變為增持日起半年,因為沒有詳細信息披露,無法計算增持股東與解禁股東的匹配度,但從增持公司的占比看,估計實際減持金額至少打七折,即1400億以下。今年5、6月減持高峰期,產業資本減持金額分別為1469億、1256億,1月1400億也沒太可怕。歷史上看,產業資本減持并不會改變市場原有運行趨勢,07年4月-08年1月、09年5月-12月、14年12月-15年6月三次減持高峰恰恰出現在市場表現比較好時。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是,25日證監會對6宗上市公司大股東違法案作出行政處罰,其中包括5宗違法減持案和1宗短線交易案,如果1月8日大股東集中減持,不排除出現類似窗口指導類措施燙平沖擊。
該來的還是會來,春季行情不會缺席。11月下旬市場震蕩蓄勢源于市場環境變化使得風險偏好下降,一是監管當局對券商杠桿業務監管從嚴、IPO及注冊制推進加快,二是12月美聯儲加息引起匯率及風險資產波動。目前,這些利空因素都已經靴子落地,展望后市,市場風險偏好有望重新回升。回顧過去歷史,年初市場上漲概率大,核心原因是年初基本面數據相對空窗、資金面寬松、政策亮點多,市場風險偏好高,現在均具備。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穩中求進的改革創新主基調不變,并重點強調供給側改革。25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國務院新聞辦的吹風會上,明確明年要積極發展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宏觀政策的亮點和資本市場的定位發展都有助提升風險偏好。市場經過過去1個月的休整蓄勢后,春季行情已經徐徐展開,“十三五”開局之年,轉型創新的新興行業大概率更優。
2、風格切換暫時難,持有成長
春季風格切換的兩大誤區。風格切換是市場熱議的另一個話題,我們認為春季風格切換的邏輯存在兩大誤區。誤區一:險資天生愛藍籌。雖然保險資金持倉中主板藍籌占比高,但這也會隨市場而變。14年4季度金融藍籌最瘋狂時,險資主板持倉占比一度提升至95%,但進入15年后,隨著中小創快速上漲,險資主板持倉迅速回落,二季度跌至90.5%。15年1季度險資新增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投資規模環比增速分別為22.5%、101.1%、114.9%,2季度為15.9%、33.5%、71.8%,由此可見,在15年上半年險資加速入市階段,新增資金的配置主要集中在了中小創,其中,醫療保健、信息技術、日常消費等倉位提升較多。誤區二:增量資金入場,更利于大盤藍籌。一種直觀感受,大盤藍籌盤子大,錢多才能推動股價上漲,因此增量資金少時,中小創更活躍,增量資金多時,大盤藍籌表現會好。但從交易金額看,13年至今,創業板周成交金額/上證50周成交金額平均在1.2左右,近三個月更是達到2.3左右,創業板成交已明顯大于上證50。15年上半年增量資金加速入市時,創業板成交額相比上證50明顯放大,股價表現上更優,可見,錢多錢少同樣跟風格關系不大。
風格切換不瘋狂必死亡,現在沒風。2012年以來嚴格意義上市場只有兩次出現了典型的風格切換,一次是12年12月,源于十八大后改革預期強化,一次是14年11月,源于本輪降息周期開啟。但從兩次風格切換看,過程幾乎都是暴風驟雨式的,藍籌要么瘋狂要么死亡,并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大象起舞需刮大風,也即風格切換需要很強的政策事件催化,如12年的十八大召開、14年的降息刺激。二是風格切換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期間藍籌相對收益領先的時間并不長,如12年12月上證50僅在前半個月跑贏創業板,即使癲狂如14年,上證50領先1個半月后創業板也開始表現更強,因此,風格切換更多是階段性。回到當下,大風還未看到,風格切換的時機尚不成熟。對于未來的風格切換,我們猜測2016年年中出現的概率較大,屆時可能會出現兩大催化:一是16年6月A股納入MSCI迎來再評估。如果完全納入A股,將帶來海外被動型基金的配置需求,目前全球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全球市場指數的產品規模分別為1.5萬億和2.1萬億美元,靜態測算新增A股配置資金約1700億人民幣,其中金融受益最為顯著。二是從自上而下的宏觀背景看,隨著15年來貨幣寬松和積極財政的不斷累積,如果經濟在16年中出現階段性趨穩,也將為風格切換提供良好的溫床,屆時市場迎來風格切換的條件可能更為成熟。
3、應對策略:守望春風,持有成長
守望春風,很好的做多時間窗口。上周《開啟春季行情》我們指出隨著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春季行情已經開啟,年初流動性寬松、“十三五”政策亮點增多將再次提升市場風險偏好。目前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穩中求進的改革創新主基調不變,證監會吹風會指出明年要積極發展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并推出戰略新興板和深港通。政策催化下市場風險偏好仍在提升中,繼續享受春季行情。對于市場擔心的“減持禁令”到期帶來的市場影響,我們認為產業資本減持并不會改變市場原有運行趨勢,且禁令到期后減持規模或小于1400億,對市場影響不大。反向思考,春季是很好的做多時間窗口期,下一步值得警惕的時間窗口期是3-4月,國內宏微觀數據漸出,去產能、去杠桿如落地,信用風險有可能釋放,海外將再次迎來美聯儲議息會議,當前國內投資者普遍預期不加息,如加息則是利空。而市場糾結的風格問題,當下沒有大風,春季切換時機尚不成熟,未來需警惕16年年中A股納入MSCI可能引發階段性切換。
持有成長,尤其是新興消費、農業現代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局16年工作任務重點強調供給側改革,對應到傳統行業是去產能、去庫存,對應到新興行業是擴大有效供給釋放需求。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已在漸變,人口結構變化與收入增長推動消費從商品轉向服務,供給側改革將激發服務類潛在需求釋放,傳媒、體育、醫療、教育等領域已在悄然推進。傳媒改革需求最先釋放,目前我國影視傳媒業產業鏈日益完善,從“上游IP版權—內容制片—渠道發行”,各細分環節快速發展,行業景氣度向上游娛樂IP與下游VR概念傳導。體育改革效果初顯,需求開始釋放,14年10月國務院46號文成行業發展拐點。13年40號文鼓勵健康服務業發展,16年醫療改革方向將朝著鼓勵醫養結合,分級診療、精準醫療、醫療流通等方向推進。教育法修正案通過在即,將推進教育產業化。此外,“十三五”規劃中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同樣是中期的長坡,短期尤其重視二者與農業現代化相關的子領域。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已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新體系,16年一號文將在1月底公布,無人機植保、精準農業、農村電商、農墾改革等現代科技和新興模式對農業的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主題:掘金小市值殼價值公司。A股市場存在明顯的小市值公司效應,07年至今,市值最小25%的公司,每年漲幅最大,跌幅最小,而市值最大的前25%個股每年漲的最少,跌的幾乎最多。如果在07年初,使用相同金額等權重買入各區間內的股票,每年年初進行一次換手,市值最小的那25%區間的公司至今漲幅已經達到近27倍,而同期上證綜指僅漲36%,中小板指漲247%。小市值最受追捧的核心邏輯在于殼價值明顯,重組預期強烈,13、14、15年,前5%小市值公司中發生重組的比例分別為25.5%、12.2%、15.4%,遠高于市場平均的14.7%、3.2%、5.0%。隨著注冊制推進,中長期而言,殼公司的價值將逐漸降低,而短期,恰恰在注冊制全面推進和實施前,殼公司可能更活躍。總結歷史,我們從市值小、負債少、股權分散、微利或虧損角度構建了一個組合。(本文作者荀玉根系海通證券(600837,股吧)首席策略分析師,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CIIA),《新財富》最佳分析師2015年第二名、和訊評論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