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標普全球5日公布報告顯示,5月香港采購經理指數(S&P Global Hong Kong SAR PMI)從4月的52.4微跌到50.6。指數有所下降,但仍處在50以上,反映香港全面恢復通關的刺激效應開始減退,私營經濟活動增長放緩。
報告指出,香港防疫限制放寬,配合派發消費券、推廣旅游活動,企業在5月新接業務增多,但整體訂單及新出口訂單升幅按月收窄。內地與香港之間清關手續順暢,來自內地的新增訂單數據亮眼,5月升幅創13年來最大。
企業在5月繼續擴張經營活動,但增長率減慢,其中以消費服務行業的增長最突出,制造業則明顯萎縮。隨著需求放緩,企業去庫存,投入品存量今年以來首次減少。
供應商表現6個月好轉后倒退,隨著原材料及工資上升,整體投入成本也攀升,企業在5月繼續調高銷售價以轉嫁成本,但升幅較4月放緩。
就業方面,企業因員工離職和精簡人手而縮減職位,整體雇員人數自6個月來首次下降。報告引述受訪公司表示,積壓工作量累升4個月后,終于在5月大致持平,因此無需急于在第二季中擴充人力。
香港私營企業憧憬在未來12個月擴張業務,對經營前景維持樂觀,但繼續憂慮全球經濟走向,整體信心進一步偏離2月的歷史高位。
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經濟研究部負責人稱,香港私營經濟在第二季度中段的增長動力減弱,主因在于新增訂單的重啟效應逐漸減退。業者雖然繼續看好來年業務,但對需求是否持續提升的顧慮卻越來越大,因此整體樂觀度下滑至6個月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