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峻(金融業資深人士)
題:加油吧,金融和互聯網的跨界人
新華財經10月31日電?金融科技這些年來的發展令兩個原本關系甚遠的行業——金融和互聯網有了深度交融。
(相關資料圖)
特別是隨著螞蟻、騰訊等互聯網大廠在金融領域的崛起,轉投大廠擁抱新科技成了許多金融人的選擇。同樣,一些更進取的金融機構也紛紛引入互聯網人才,期待他們引領數字化轉型。幾年過去,不少當時意氣風發的跨界人開始回歸,金融歸金融,科技歸科技成了當下的主流觀點。
金融和互聯網雖同為令人艷羨的典型高薪行業。但當一個行業的人跳到另一個行業時,往往會水土不服。事實上,這兩個行業幾乎就在三百六十行的兩端,從內核基因、企業文化到工作流程、溝通方式等方方面面都有顯著差異。
跨界自然精彩,但每個選擇跨界的人都應該自問一下,自己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01
在職場中,你總能輕易地把金融從業者和互聯網從業者從外表或者生活方式上區分開來。
金融人衣著精致、西裝筆挺,渾身流露著高級白領的氣質;互聯網人則無論薪資高低,千年不變地穿著公司發的文化衫、腳踩運動鞋,拼搏半生歸來仍是“碼農”氣質。
金融人穿著一身西裝出現,別人看到會覺得專業,敢把錢放心交給你;但在互聯網公司,西裝領帶裝束的人往往是保安。
除了穿著打扮風格的不同,兩個行業的語言體系也迥然不同。互聯網人喜歡說“黑話”。迭代、牽引、抓手、賦能、卷入,金融人被繞得云里霧里。那里沒有X總、XX老師,互相間哪怕對上級都直呼其名或者花名,層級觀念淡薄。后輩挑戰前輩是家常便飯。
此外,相同工作崗位的稱謂,在互聯網和金融的不同語言體系下,職責內涵也大相徑庭。
互聯網人口中的“產品”是產品經理,負責從0到1搭建一個互聯網產品;而金融人口中的“產品”是負責規劃設計金融產品的人。
互聯網人口中的“運營”是支持產品運轉、讓產品出圈、做營銷活動的人;而金融人口中的“運營”則是指運營中臺,做交易運營的人。
還有,金融人和互聯網人對于年齡這件事也有不同預期。金融從業者崇尚經驗主義,越老越吃香,資深從業者往往被冠以“老法師”的名號,受人尊敬。而互聯網行業,眾所周知有著35歲魔咒。35歲只是一個標簽,核心是更愿意給年輕人機會,因為他們普遍更能卷、更能熬、更有活力。
當然,兩個行業的從業者更大的不同體現在工作方式上。
金融講究自上而下,做事前習慣于先看一看當下和未來的宏觀市場和政策變化,再來決定業務策略。互聯網鼓勵自下而上,因為創意往往來自于一線的產品經理,他們更貼近用戶和市場,更善于抓住那些微小卻又微妙的機會。
金融人說我們來制定三到五年規劃。互聯網人說等不了那么久,三年時間黃花菜都涼了。ABtest是我們的法寶,哪個產品客戶喜歡就上哪個。
金融人說金融市場風向變了,我們要有前瞻性。互聯網人說我不聽虛的,變不變要用數據來證明,要看即時的指標,憑空的經驗判斷不可信。
金融人用KPI考核,希望每個小組織制定的目標相對確定,強調執行力。互聯網人則用OKR牽引,更喜歡提出有挑戰性的目標,把非線性增長的可能也考慮進去,鼓勵大家去發現新機會,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02
外在的矛盾折射出的是底層業務邏輯的不同。
金融是歷史最為悠久的行業之一,全球金融體系形成也有幾百年了。而互聯網則起于20世紀末期,短短數十年發展迅速。與金融這位耄耋老人比起來,互聯網更像個尚在發育期的青少年。
正因為發展歷史悠久,金融業態已趨于穩定,有清晰的運行機制和體系,以及個人職業發展的路徑與模式。而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行業,仍在高速發展期,不斷迭代創新,需要極大的創新力和敢試敢闖的拼勁。
其實,無論金融還是互聯網,都是通過向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來實現商業價值。但是,金融產品與互聯網產品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和屬性。
互聯網的工作和思維方式大都是順人性的,通過對用戶需求的深度分析和洞察,將產品的賣點顯性展示,加以營銷和運營手段來達成轉化,只要產品賣出去就大功告成了。因此,流量、轉化往往是驅動整個業務最關鍵的指標。
而金融產品的底層邏輯是逆人性的。將產品的賣點包裝得越好,越可能在風險暴露時加倍反噬。金融產品的風險滯后性和隱蔽性,決定了金融產品在銷售后難以一勞永逸,更重要的服務反而體現在售后階段。而金融產品風險的外部性,又決定了風險一旦擴大,國家、社會都要為此買單。
正是由于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這些特點,使得金融習慣于強監管和框架性思維,在規定的框架之下發展業務。而互聯網天然倡導創新,討厭被束縛,甚至必須要跳脫框架才能想出顛覆行業的創新產品。
03
如果用某項運動來代表金融和互聯網,比如籃球和足球,都是球類運動,卻又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運動,對優秀運動員的判別標準也大有不同。
試想一下,若是梅西到NBA籃球隊效力,腳法再精湛也難有用武之地。他1米7不到的身高想獲得出場機會都非常難,很可能成為“飲水機管理員”。同理,NBA最偉大的中鋒之一奧尼爾要是去踢足球,那他的身高和體重優勢反而會成為足球場上的累贅。如果梅西和奧尼爾成為隊友不但違和感十足,而且不論參加籃球比賽還是足球比賽,相信都很難取得好成績。
隨著金融和互聯網人才雙向流動愈加頻繁,類似梅西改打籃球、奧尼爾去踢足球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跨界人士之所以水土不服,除了既有經驗帶來的一些束縛或習慣,更多是因為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還未適應新的業態和競技規則。
或者說,兩者間尚未找到一個平衡態。
1、 穩定VS變化
大部分金融人一旦選擇了一個崗位,就會長期在這個領域深耕;而互聯網人則更需要面對多變的環境,業務線、產品線隨時可能調整,想要在一個崗位做到老幾乎不可能。因此,金融人要穩定,互聯網人則要能適應多變。
相對應的,金融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更看重其在某個專業領域的深耕時間,金融企業業務形態、工作分工、崗位要求等已經相對固定,此時每個員工在自己崗位的專業性就顯得很重要。而互聯網公司則更注重人才的學習力、適應力、融合創新力等,互聯網公司處于快速變化當中,崗位、職能、組織的變動時有發生。
2、慢工出細活VS短平快
金融講求慢工出細活,互聯網則追求短平快。金融需要把握大方向,需要看得更長遠。互聯網更追求當下的機會,因此更多著眼于短周期。
金融更注重頂層設計,需要前瞻性地布局,往往前期收獲小,但未來價值巨大。因此,金融相對來說需要有深耕的耐心,要較長時間的鋪墊和積累方能厚積薄發。而互聯網行業快速而殘酷的競爭不允許慢慢來,所以對新業務的試錯時間一般都不會很長。
3、循規守矩VS自驅主動
循規守矩并非貶義詞,意思是在既定框架內完成工作。金融是強監管的,如果沒有規矩,何成方圓。
金融機構受到嚴格監管,重視規章制度。而互聯網行業大部分都沒有成型的制度,工作流程也相對靈活機動。互聯網公司自下而上,需要有自驅力和主動性的員工,不管有沒有領導安排的任務,都能自己制定好任務目標,并具有較強執行力去達成這些目標。而金融人則相對來說是在已經規劃好的方向內,不折不扣地去落地執行。
04
隨著金融和互聯網更加深化的合作與交融,兩種人才間的交流也必將越來越頻繁。應該說,金融和互聯網行業的融合催生了對于新型人才的需求。這些人既要有金融的嚴謹和專業度,又要有互聯網的創新思維、能適應快節奏的變化。
對于正在或已經跨界到金融科技領域的金融和互聯網人來說,首先要正確理解金融科技業務的本質。金融是有風險的,和一般商品銷售顯著不同,業務規劃的出發點既要兼顧發展也要兼顧風險;同時,又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新的科技,用新的模式優化、改造金融業務,為實體經濟、為客戶提供切實的金融便利。
同時,跨界人需要放平心態,學習欣賞對方行業的優點,在新的環境下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不必更不應苛求彼此一夜之間就能水乳交融,存在矛盾和差異,甚至不認可都再正常不過。金融人可以學著互聯網的產品思維和用數據說話的方式,跳出掣肘,用更新的眼光看待業務;互聯網人也可以學著金融人的框架性思維,捕捉政策和市場動態,看得更長遠一些。
跨界從來不容易,但魅力無窮。能夠真正跨界成功的肯定是少數,但精彩的突破創新,往往也只會有少數人做到。
跨界的經歷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對職業生涯而言,也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