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北京商報訊(記者陳婷婷李秀梅)在一家中型壽險公司擔任支公司負責人的陳超(化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以往自己的團隊來者不拒,現在一定會勸他們認真考慮,這個行業賺錢并沒有想象得那么容易,考核會越來越嚴,只有真正想深耕這個行業的人,才能獲得應有的回報。
這一結果,也在10月12日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中心和保險行銷集團保險資訊研究發展中心聯合發布的《2022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中得到印證,《白皮書》指出,保險代理人的長期主義和年資優勢越來越凸顯,一方面,越來越多保險營銷員的工作理念正在發生變化,他們更加傾向于長期主義,將保險作為終生事業,而非短期選擇;另一方面,保險營銷員的業績表現也呈現出進一步分化的態勢,即強者恒強、弱者愈弱。
《白皮書》顯示,月收入兩萬元以上的績優群體中,十年以上的高年資占比超出行業總體水平近一倍。與2021年相比,2022年從事保險營銷工作年資五年以上的保險營銷員占比,從30.74%提升到57.39%。
可以看出,相較于新人,高年資的行業“老人”更容易獲得高薪。陳超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以往,依靠人情就能完成簽單。但是,伴隨著消費者群體年齡層次、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改變,以及互聯網、科技帶來的營銷方式和渠道沖擊,對未來的保險代理人來說,想要在保險行業長久留下去就必須有真本事。所謂真本事,就是需要代理人的金融素養、服務能力和營銷能力都很強。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進一步指出,保險代理人作為銷售人員,不僅要面臨市場的激烈競爭,還要承受保險發展的波動起伏。能夠長期從事保險銷售工作的保險代理人一定是非常優秀的。對于保險代理人,長期從事保險行業,還需要具有較高的學習能力,與時俱進更新產品認識和營銷輔助工具,同時,保險代理人還必須真正認可保險行業的社會價值,從投保、咨詢、理賠等全流程為客戶提供保險保障服務。
不過,從當前行業整體表現來看,很多保險公司的新單保費收入仍處于下滑狀態,對此,宋占軍表示,當下,績優保險代理人可能覆蓋的范圍非常有限,未來還是需要一定數量的保險代理人規模,如三五百萬的保險代理人隊伍。宋占軍建議,一方面,保險公司應提升現有的人力結構,精英保險代理人也應通過獨立保險代理人工作室的名義進一步拓展服務范圍。另一方面,保險公司還需要保持一定體量的代理人隊伍規模,擴大保險銷售服務的覆蓋面。
同時,除了專業水平提升,保險代理人還需要公司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后勤保障。《白皮書》也顯示,大陸和港澳臺地區的IDA精英都認為,系統化業務經營系統的建設,對客戶和準客戶的管理及開拓、活動及時間管理、個人品牌經營這幾方面的幫助最大。這也說明,公司在數字化渠道建設方面的支援,對系統化客戶關系管理、優化工作流程和遠程互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