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上海6月10日電(記者 王鶴 王曉林)羅蘭貝格發布最新一期《智能電動車補能生態體系指數》報告顯示,過去半年中,全球新電動車銷量增長了55%,可用充電站的數量更是增加了58%。盡管補能市場增長迅速,但補能效率仍是消費者首要關心的問題。
報告顯示,從電動車銷售、充電基礎設施和未來發展潛力等角度來看,中國、荷蘭和英國仍位居全球前五之列。美國和德國經歷了過去半年的快速增長,也躋身前五名。盡管北歐(尤其是挪威)和法國從市場成熟度來看仍為“冠軍市場”,但由于這些強勁市場發展稍有放緩,因而跌落前五。
在全球范圍內,電動車及補能產業鏈有精細化分工,其中東亞為智能電動車的制造商、基礎設備供應商,美國為技術創新引領者,歐洲則是主要應用市場。
報告認為,中國領先的市場地位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車與補能基礎設施的巨大體量優勢,未來中國的主要挑戰在于如何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保證發展質量。中國電動車市場發展迅猛,其中乘用車銷量高,增速愈發明確,市場發展將進入市場化需求主導的多元驅動階段,預計2025年滲透率將達到35%。在商用車方面,受支持性政策和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尤其換電站建設的推動,重卡電動化也預計將迎來進一步的發展浪潮。
從絕對規模數量上看,中國新能源補能設施,包括充電網絡規模、公充網絡增長速度、換電站數量等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其中公共充電網絡在充電基礎設施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構成中國補能體系的顯著特征。中國經濟基本面以及充電便利性將持續推動家用充電樁的發展與應用。
隨著換電補貼政策,行業標準日趨完善,中國11個試點城市聯合重點企業相繼推進換電站試點項目,換電模式有望迎來黃金發展期。
羅蘭貝格報告稱,值得關注的是,自2021年上半年以來,對電動車補能系統的資本活動和投資保持顯著增長勢頭。持續的電動化進程助推持續的補能基礎設施投資,到2040年,補能基礎設施有望以超過15%的年復合增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