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過后,股市實現開門紅,保險資金調研熱情高漲,馬不停蹄地尋找市場投資機會。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月14日,99家險資機構進行了密集調研,調研次數達562次。險資動向一直是市場投資風向標,新的一年,險資看好哪些板塊投資機會,又將有怎樣的布局?
密集調研,科技、醫藥生物仍是重點
隨著險資規模持續壯大,其投資和調研動向也被視為風向標。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約25.05萬億元,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余額約3.18萬億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商報記者根據東方財富Chioce數據統計,截至2月14日,99家險資機構進行了密集調研,調研次數達562次。在參與調研的保險公司中,無論是大型險資機構還是中小型險資機構,都在積極參與調研,尋找投資機會。其中,專業養老險公司調研最積極,一些頭部壽險公司和銀行系壽險公司調研也較為頻繁。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中郵人壽、長江養老、太平養老、國壽養老等公司調研次數均超過20次。
從具體的調研情況來看,險資關注的個股及行業較為多元。個股方面,周大生、科德數控、奇安信、蘇州銀行、紫光國微、風華高科、祥鑫科技等均被多家險資重點調研。從被調研個股所屬行業來看,電子、機械設備、計算機、醫藥生物等行業較受險資機構關注。
不過,調研并不代表買入。如果單從買入情況來看,進入2023年以來,險資已經先后兩次舉牌上市公司,舉牌對象分別為萬達信息和首程控股。近期,大家資產在其官微發布消息稱,公司于2022年12月28日首次運用自有資金投資了旗下的權益類資管產品,當前已取得較好的投資回報。
“一直以來,險資追求長期穩定回報,堅持價值投資的理念,所以從投資和選股上,是偏重于業績優良投資標的。”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險資調研的重點行業來看,多是今年景氣度有所改善或者是盈利較好的行業。
深圳匯合創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兆江進一步分析表示,選擇新興產業方向投資,實際反映了險資的投資風險偏好在提升。
險資權益投資有望升溫
回顧2022年的投資,多家上市險企三季報以及部分非上市險企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都透露,由于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導致公司投資收益率不佳、利潤收窄或出現虧損。
談及2023年,險資則普遍看好經濟復蘇帶來的市場投資機會。王兆江預測,險資未來大概率會繼續加倉權益資產。一方面,因為股市在弱經濟環境下,才能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能力;另一方面,股市能承接經濟刺激所產生的市場流動性。
從險資投資規模看,目前險資權益投資占比相對處于較低水平。截至2022年末,險資配置股票與證券投資基金的余額約為3.18億元,占險資運用總額的12.7%。配置占比較2021年末的12.3%有所增加,但明顯低于2020年末的13.8%和2019年末的13.2%。
談及后續市場發展,王兆江表示,2023年相比2022年,有兩個核心變量將影響A股市場:第一,疫情結束后的宏觀經濟復蘇;第二,歐美央行加息進入中后期階段,對我國實施貨幣政策比較有利。因此,2023年資本市場的表現大概率將好于2022年。
關于未來在權益市場方面的配置策略,王兆江預測,今年是一個內需拉動經濟的年份,險資在配置上,可能會注重銀行與非銀、基建、房地產、交通物流、公用事業、大眾消費行業板塊配置。
楊德龍則表示,預計險資布局的重點,將是業績優良的白馬股,特別是景氣度較高的消費能源、生物醫藥、電子等方向。
從機構表態來看,平安資管在2023年投資展望報告中表示,股票市場預期收益率可能得到明顯修復。結構方面,在防疫和地產兩大核心政策超預期轉向后,市場主線在于疫后經濟復蘇帶來的投資機會,主要集中在消費+科技成長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