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北京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殷勇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過去五年,北京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堅戰,堅持“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在這樣新的歷史性變化中,“五子”聯動正帶來首都發展的量變和質變。未來,如何推動“五子”聯動形成疊加效應,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聽聽代表委員怎么說。
1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相關資料圖)
●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推動國家實驗室高質量運行
●大力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推動中關村24條先行先試改革擴大到示范區全域
●新增中小學學位2萬個,擴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比例
2 / “兩區”建設
●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再升級
●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行動
●爭創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和數字貿易示范區
●高水平辦好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
3 /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
●新增5G基站1萬個以上
●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擴區建設
●加強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
●積極布局互聯網3.0等新賽道
4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發展鞏固高精尖產業。做強醫藥健康產業,加快新能源汽車優質項目建設
●推進國際航空客運恢復發展,大力拓展國際貨運航線
●更大力度優化營商環境。優化企業準入、準營、注銷等事項辦理流程
●深化新一輪國企改革
●積極促進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深入開展城市更新行動
●建立健全面向中小微企業和市民的碳普惠激勵機制
5 /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堅持內部功能重組和向外疏解轉移雙向發力
●攜手津冀共同打造現代化首都都市圈
●促進100家以上一般制造業企業疏解提質
●統籌用好騰退空間和地下空間資源增補公共服務設施
●全面推動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保持千億元以上投資強度
●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等產業協同項目發展
·代表委員熱議·
>>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旭:
在京高校、國家實驗室及企業要加強協同
北京是全國科教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位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第三位,不斷產生出高水平原創科技成果,去年在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我看來,下一步要深化國家實驗室、在京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之間的協同,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此外還要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加大扶持和引導力度,培育更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企業。
數字技術是這一輪科技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推動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的經濟發展引擎。目前,數字經濟正在從消費端向產業端縱深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5G、區塊鏈等技術正在賦能傳統產業,并不斷演化出新的業態。當然,向產業應用賦能的過程也是相對困難、需要長期努力,因為工業生產流程相對復雜多樣,每個行業的特點和領域知識都不同,需要政府在重要工業場景的營造上下更多功夫。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對此也做了部署。北京有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很強的企業,可以說,企業已經從技術應用的主體,轉變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并正在成長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可以更好地發揮企業市場意識敏銳、配置資源能力強的特點,讓企業盡早進入科技研發環節,盡快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市人大代表、91科技集團董事長許澤瑋:
人才是教育的產物,科技是人才創造的成果
二十大報告首次把人才、教育、科技放在一個章節里,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是這樣提議,其背后的邏輯是一致的。人才是教育的產物,教育在不斷培養人才,而科技一定是人才創造的成果,科技的進步也能讓教育培養出更多的人才,這三點其實是一體的,相互促進的。北京擁有全國最好的人才資源,現在又在做三大科學城,有大量的科技企業,再加上吸引人才的政策,將這些統籌在一起,就能更加促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二十中學校長陳恒華:
教育不僅要滿足當下,更要著眼于國家戰略發展
教育不僅是一項民生,更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支撐和基礎,就像報告中說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支撐,其意義和價值非常重大。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養是長周期的工作,教育不僅要滿足當下,解決學位的問題,更要著眼于國家的戰略發展,需要長遠的戰略謀劃。
在這一基礎上,使教育鏈條更加緊密、人才的培養能夠持續地提升,就需要更好地發揮基礎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一方面是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就是要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其創新型的思維,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濃厚興趣,這樣孩子在未來選擇職業規劃的時候也能夠有更好的動力和目標。
>>市政協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李昕:
對新型研發機構分三類進行管理與評價
2003年以來,新型研發機構在科研體制機制創新、戰略科技人才集聚、原創性成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經過調研發現,研發機構仍存在成果轉化率低、評價管理有待完善等問題。
建議首先要加快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為導向的“機構”。圍繞北京市高精尖主導產業需求,鼓勵行業領軍企業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研發機構,主要圍繞企業技術難點,尤其共性技術,提供研發服務,利于成果盡快應用化和工程化,進一步促進“產學研”融合,提升企業研發投入的拉動作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其次對機構分三類進行管理與評價。包括基礎研究類、應用研發類和成果轉化類。具體來看,基礎研究類,如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還是以穩定的財政支持保障其自由探索與研究,評價側重于科學發現的國際前沿性。應用研發類,聚焦“卡脖子”關鍵性技術的突破,增強科研的組織性。評價從資金投入、產出質量、實際貢獻等全面評估。成果轉化類,應對接市場需求,解決技術創新難題。評價以知識產權交易、孵化創辦企業情況等為主。
此外,在此基礎上,完善“機構”準入、退出機制,注重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機構”建設,完善政府資金在成果轉化中的權益分配。
>>市政協委員、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吳彬:
為新藥上市開通綠色通道
針對北京藥企研發的新藥可以開通綠色通道,如果產品獲批上市后,經企業申請可臨時納入北京醫保報銷范圍,同時做好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優先推薦,就可以更好地激發北京藥企研發熱情,吸引更多創新型醫藥企業落地北京,提升科技創新效率。北京新藥進入醫保尚需要一定時間走流程,也可以嘗試通過加強商業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對接的方式將其先行納入北京普惠寶等配套保險體系,可以切實做好患者治病和企業發展的雙重保障。
>>市政協委員、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副主任蘇宏:
加強綠色金融支持“雙碳”目標的政策協調性
綠色金融指的是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一方面在于政策制定相關部門,應該研究得更細致更透徹,拿出切實可行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實踐者能夠更直接地做出嘗試,積極探索才能不斷向前發展。
作為投資的支撐,除了優化營商環境、有配套的產業支持政策,金融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建議要加強綠色金融支持“雙碳”目標的政策協調性。成立跨部門跨領域涵蓋金融機構代表以及生態環境方面專家的綠色金融高級別專家領導小組,完善跨部門的政策協調機制,統一協調意見建議,優化政策設計。同時要充分發揮評價激勵機制對金融市場發展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