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月9日訊(記者 郭偉瑩) 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保險+養老社區業務”近年來成為眾多保險公司選擇發力的賽道。近日,《關于規范保險公司銷售保險產品對接養老社區服務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的下發,為“保險+養老社區業務”的規范化發展再添砝碼。
(資料圖片)
同時,多位業內專家對中國網財經記者分析表示,“保險+養老社區業務”的業務模式,意味著保險公司需要具備穩健的財務實力、良好的風控能力、長期的資產負債匹配管理能力,以及圍繞養老社區的運營與服務能力。在業務開展過程中,保險公司應該聚焦到保險保障本源,基于自身特點選擇適當模式,學會揚長避短,不宜一窩蜂簡單模仿。同時,更加需要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考慮客戶需求,以及經營模式的長期可持續性。
“保險+養老社區業務”規范化發展添砝碼
近日,《關于規范保險公司銷售保險產品對接養老社區服務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的下發,在保險業引起熱烈關注。
綜合來看,征求意見稿明確,將“保險+養老社區業務”作為保險公司提供的一種增值服務。也就是說,保險公司銷售保險產品,向購買相關產品累計繳納保費達到一定金額的投保人,提供入住養老社區權益等增值服務的業務。
同時,征求意見稿從準入門檻、運營資質、銷售過程、信息披露、禁止行為、監管要求等方面一一做出規定,并強調資產負債匹配、風險隔離等原則,為“保險+養老社區業務”規范化發展指明方向。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對中國網財經記者分析表示,保險公司若計劃涉足“保險+養老社區業務”,首先要基于自身特點選擇適當的模式,是輕資產還是重資產,是自建還是租賃,是走高端路線還是面向大眾人群,是自主運營還是合作/外包運營,這都需要結合財務實力、投資周期,客群資源、專業團隊等綜合因素充分論證后決策,不宜一窩蜂的對標某些頭部機構去簡單模仿。其次,養老金融是一個大市場,也是一條長賽道,短平快的策略是不現實的,保險公司必須要做好充分布局和長期經營的打算,要逐步構建核心的投資、服務和運營能力,對社區養老服務承諾兌現的復雜性和專業性要有充分的認知,同時對投資回報的長周期性要有充分的預期,并通過資產負債匹配和持續的風險管理來確保目標的達成。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從宏觀方面對中國網財經記者分析表示,由于“保險+養老社區”業務期限長,風險較隱蔽,業務經營好壞未來影響社會穩定,因此首要注意的問題是風險防控和消費者利益保護。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主任王緒瑾則對中國網財經記者直言,目前來看,已有多家保險公司開展養老社區業務,其他的保險公司很難再進入。如果要進入該業務領域的話,經濟實力和客戶需求應該為首要考慮因素。
大型險企率先完成全國化布局
目前,已有多家險企布局“保險+養老社區業務”,大型險企率先完成全國化布局。
作為最早布局“保險+養老社區業務”的大型險企,泰康15年前便開啟了醫養探索。2022年,泰康之家長壽社區全國化布局持續加速,泰康之家·浙園(杭州)、蒙園(呼和浩特)、滇園(昆明)、禪園(佛山)、靜安府(上海),琴園二期(青島)項目先后落地。至此,泰康之家已達成全國27城31項目布局。9月28日,泰康之家·桂園開業,連同年內開業的沈園、湘園、鷺園,泰康之家已實現12城13社區連鎖運營。截至2022年年底,泰康之家全國在住居民超7200人。
太平人壽進軍養老產業,源于2014年太平小鎮·梧桐人家養老社區的建設。太平人壽采取“輕重并舉”的策略,截至2022年,布局太平小鎮·三亞海棠人家、太平小鎮·芙蓉人家、上海新東苑·快樂家園、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北京當代時光里、蘇州和城有伴養老社區、杭州朗和國際醫養中心(銀泰、銀江、銀湖)、廣州保利天悅和熹會、青島融愛家藏馬山頤養社區、安徽中鐵佰和佰樂巢湖國際健康部落、河北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等12家養老社區。
2022年12月底,中國太保的太保家園北京、三亞項目工地同步開工,太保家園“南北呼應、東西并進、全國連鎖、全齡覆蓋”的全國布局基本完成。目前在11座城市布局的12個項目全部進入建設階段,其中成都社區一期、大理社區一期、杭州社區已開業運營,上海普陀、廈門、上海崇明、南京社區體驗館也在2022年下半年開放。
中國人壽則加快構建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三位一體的多層次發展模式,積極探索普惠養老可持續發展模式。截至2022年底,已設立200億元大養老基金,并打造高品質養老社區國壽嘉園·樂境(天津)、國壽嘉園·雅境(蘇州)、國壽嘉園·逸境(三亞)、樂城馨苑康養中心(博鰲)等,以及位于深圳的普惠型社區養老項目國壽·福保社區頤康之家、國壽·康欣社區頤康之家、國壽·鹽田區悅享中心和悠享家健康護老中心等。
今年1月,大家保險第九家城心醫養社區落戶濟南。此前,大家保險方面介紹,截至2022年12月,大家保險集團已在全國10個城市完成16個項目布局。其中,城心醫養社區已進駐6個城市,落地8個社區;同時已布局5個旅居療養社區。
那么,針對目前“保險+養老社區業務”的格局,各家保險公司在該業務層面的核心競爭力應該聚焦在哪些方面?
周瑾表示,保險+養老社區的業務模式,意味著保險公司需要具備穩健的財務實力、良好的風控能力、長期的資產負債匹配管理能力,以及圍繞養老社區的運營與服務能力。對于大型保險公司而言,由于自身體量和資金實力優勢,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權,若是選擇更可控的重資產投資和自主運營模式,可以打造自身的能力閉環,更容易打造自身專屬品牌,當然也更容易吸引和留存高端客群。
李文中則表示,核心競爭力首先應當是養老社區所提供的養老服務質量,其次是保險產品所提供的保障能力。對于大型保險公司首先需要明確公司準備采用何種模式來運營相關業務,以及每種業務的市場定位與目標客戶群;由于自建養老社區是一種重資產運營模式,需要加強項目評估,控制運營風險。
中小險企可注重能力與資源互補
根據征求意見稿,保險公司開展“保險+養老社區業務”,應當符合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50億元;連續四個季度綜合償付充足率不低于120%、風險綜合評級B類及以上;公司治理評估結果C級及以上;資產負債管理能力不低于第3檔;在其他各類監管評級或監管評估中未觸及采取監管措施的情形;連續四個季度責任準備金覆蓋率100%等條件。
同時,征求意見稿明確,養老社區要獨立運營;并要求保險公司投資建設養老社區,應當設立專業養老子公司。
王緒瑾表示,保險公司進入養老社區業務,具備很多優勢,比如精算優勢、專業化優勢、產業鏈優勢、增值服務優勢、渠道優勢。在這個過程中,保險公司應該聚焦到保險保障本源,不能什么都做,學會揚長避短。
他同時強調,無論大小規模的險企,從未來趨勢來看,如果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保險的服務化。而中小保險公司如果介入養老社區業務,除自身實力、風險狀況之外,更加需要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考慮客戶需求。
周瑾表示,對于中小保險公司而言,采用資產租賃和合作運營的輕資產模式,以開放的生態方式和各類機構合作,形成相互依賴的能力互補,可能是更為現實的選擇。
李文中表示,根據準入條件,大型保險可以經營各種運作模式的“保險+養老社區業務”,中小型保險公司可能運營不了自建養老社區。對于中小保險公司來說,需要特別重視與養老醫療機構的合作,保證長期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