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國外貿驟然降溫,進出口總值0.1%的同比增速與10月的6.9%相去甚遠,為今年5月以來新低。此間分析人士認為,看似“遇冷”的中國外貿背后仍有暖意。
(資料圖片)
據中國海關總署7日公布的最新數據,11月中國進出口總值3.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微增0.1%,增速連續(xù)四個月下滑。其中,出口2.1萬億元,同比增長0.9%,進口1.6萬億元,下降1.1%。
11月中國外貿增速大幅下降雖然有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因素影響,但主要原因在于全球經濟整體低迷、通脹壓力加大導致外需不振。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束玨婷坦言,當前外需不足成為外貿“突出挑戰(zhàn)”。中國貿促會日前也稱,中國外貿企業(yè)面臨外需走弱、成本上升、風險加大等多重挑戰(zhàn),訂單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
這一問題從其他國家貿易數據中也可得到印證。例如,韓國11月出口額同比下降14%,連續(xù)兩個月負增長。若橫向比較,中國外貿韌性和抗打擊能力在主要經濟體中仍然突出。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度推動中國出口猛增的“宅經濟”產品紅利消退,也是近期外貿增速回落的原因之一。
雖然國際市場整體低迷不振,但中國外貿仍有突圍機會。
最大的商機來自東盟。今年以來,中國與東盟貿易保持穩(wěn)定增長,東盟穩(wěn)居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據官方數據,前11個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同比增長15.5%,其中中國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速高達22.2%,遠超同期中國出口整體增速。
中國一批擁有傳統(tǒng)優(yōu)勢的出口商品在東盟市場也有不俗表現(xiàn)。據中國機電商會數據,受《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紅利不斷釋放和經濟復蘇等利好因素帶動,10月中國對東盟家電出口穩(wěn)中向好。其中,對新加坡出口額增速高達114.9%,對菲律賓出口額增速達57.0%。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qū)3.0版談判啟動,中國與東盟貿易的潛力和活力有望進一步釋放,為中國外貿增長提供更穩(wěn)定的支撐。
看似低迷的歐美市場也蘊藏著機遇。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認為,歐美民眾購買力因通脹高企受到一定影響。這看似將抑制外需,但對性價比高的中國商品而言實際上意味著新的機遇。
此外,隨著防疫政策日益優(yōu)化,越來越多外貿企業(yè)能夠赴境外參展、聯(lián)系客戶,中國外貿特別是進口將有望獲得更大推動。
高凌云表示,隨著明年美國通脹水平回落,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更加緊密,預計外需將明顯好于今年,中國外貿將繼續(xù)穩(wěn)定健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