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30日報道,日本著名實業家、京瓷公司名譽會長稻盛和夫于8月24日在京都市的家中去世,終年90歲。
先后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并不是稻盛和夫的全部,他還擅長化腐朽為神奇,78歲高齡操刀日本航空改革,帶領公司走出危機。
在這個傳奇企業家身上,更為世人所稱道的是神奇背后的人生理念、經營哲學。有些大道至簡的“雞湯”,看似簡單,卻最難觸達。
【資料圖】
比如,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謙虛反省,要感恩行善,比起利己要懂得利他,不要徒增感性的煩惱。
近一段時間,#啃老#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父母退休金原本不高,卻成為一些年輕人唯一的經濟來源。他們被稱為尼特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NEET),即持續不讀書、不工作,沒有收入。
日本泡沫經濟蕭條時期,社會上年輕人也曾流行過類似的傾向。稻盛和夫在自己的論著《干法》中給出了堅決的反駁。
他說,工作是一種修行,挑戰自我、磨煉心性,在業績、報酬增加的同時,也使自己的閱歷、見識、智慧得到精進。
時代不同,語境不同,“躺平”“擺爛”熱了,高欲望與高壓力讓人窒息,但對于負責任的人生,稻盛和夫式的“極致努力”“愛拼才會贏”永遠不會過時。
相比永遠“經濟適用”的人生哲學,以稻盛和夫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哲學,在時代的考問下,則未必經久不衰,甚至有些過猶不及。
優秀的人、偉大的企業很大程度是時代的產物,而工業時代是屬于日本的時代。日本幾十年高速增長的邏輯中,頂級的生產工藝、極致的工匠精神,成就了無人可比的日本制造。
但這些閃耀的時刻,漸漸在歷史長河中暗淡。日本企業力求精益求精,匠人思維過猶不及,這使其在從工業時代向互聯網時代的轉型中,負軛前行,對品質的執念扼殺了需要快速迭代的創新,一步慢,步步慢,最終點錯科技樹。
閉門造車,總是不現實的。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如果無法快速更新迭代自己的技能,及時學會創新就很容易被拋棄。
尤其是,當產業結構也發生顛覆性變化的時候,優勢便再也不是優勢了。日本企業的傳統優勢領域,如汽車或家電領域,都很難通過企業自身的努力來彌補差距。
如今,正如日本經濟面對的周期性經濟停滯,并不是依靠通脹和財政投入就能夠解決的,這種經濟停滯勢必是長期的,因為沒能及時趕上上個世紀80年代的那場轟轟烈烈的互聯網革命,更殘酷的是,在某一個行業經驗積累得再厲害、再專業,如果突然發現這個行業沒了,無論是稻盛和夫,還是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都會成為時代的眼淚。
在極度的自我堅持中成就,也在極度的自我堅守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