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8月20日訊 中國網財經8月20日訊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夏季峰會今日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胡曉煉在會上表示,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投資存在幾個不平衡的問題,如面子多于里子,重形象工程,輕環境治理;地上多于地下,建高樓大廈,輕地下管廊;城市多于鄉村,建現代化大都市,輕鄉村建設改造;傳統加工多于自主創新,重產業鏈低端制造和代工制造,輕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研發;數量多于質量,產業大而不強問題比較突出,等等。新的投資增長點要解決這些不平衡問題,把短板補上。
胡曉煉認為,新的投資增長點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交通、能源、水利、國土治理、農田改造、城市地下管廊建設、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項目,面臨巨大的公共投資需求。據有關方面測算,每年僅城市地下管廊建設的投資就高達3萬億元,可拉動經濟增長3個百分點。另一個是數字經濟、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這些領域是新一輪企業和民間擴大投資的重要抓手。新一輪投資不但規模巨大,質量與過去傳統的“鐵公基”相比,也將全面提升,是實現我國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前景可期。其實施既等不得,也急不得,戰略上積極進取,戰術上穩扎穩打,精心規劃,科學設計,高質量建設。
開展新一輪投資,完善長效投融資機制是基本保障。對于相當一部分具有準公共性質的項目投資,短期收益雖然不明顯,但長期收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能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長期支撐。為滿足此類項目投資需求,需要拓寬可負擔的長期資金籌措渠道。過去以土地財政和政府平臺為主的融資模式需要調整。可以考慮充分利用中央政府高信用等級優勢,擴大中央專項債券發行;拉長債券發行期限,增加30年及以上期限債券發行,目前這一長期限債券占比不到4%,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發揮利用好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作用,帶動民間社會資本投入。地方政府在經濟增長動能轉換過程中,要更多發揮市場作用,把準公益性基礎設施的使用者付費作為普遍方式,采取低費率、長周期實現項目使用周期、融資周期的現金流全覆蓋。
要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激發企業和民間投資。資本市場可以替代房地產市場,成為居民長期投資和財產性收入增長的主要渠道。我國是世界儲蓄水平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高達70%以上的居民資產變成磚頭堆積存放,其中相當一部分超出自身實際居住需要,無疑是資源的浪費。如同在傳統思維里,農民有錢首先就要蓋房,甚至為后代蓋房。房子蓋好后由于社會的變遷和勞動力的外遷,導致房產閑置造成極大浪費,這在農村已不鮮見。因此,要把豐沛的儲蓄調動起來,運用好,投入資本市場,成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投資來源。
在大力建設資本市場方面,加強公司治理至關重要。資本市場允許企業失敗,但不能允許欺詐作假,投資機構必須強化職業道德操守,勤勉盡責,監管機構做到“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長期看不取決于宏觀經濟周期波動,而是取決于資本市場是否公開、公平、公正。經濟增長受各種因素影響,時快時慢波動前行,投資者在不同市場不同產品中適時轉換,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變化。但是弄虛作假和被操控的市場會徹底打擊投資者的信心,使投資者遠離市場。如集團大股東及關聯方侵占和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等違法違規問題造成嚴重后果,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沖擊,如沒有及時強有力的監管,對違法行為嚴厲處罰,就會使投資者信心逐漸喪失。
最后,要繼續擴大資本市場開放,吸引全球資金進入中國市場。發展資本市場是一項戰略任務。中國資本市場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就必須通過開放進一步增強市場的吸納和包容能力。我國股票、債券市場規模均已位居全球第二,資本市場的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將大大提升對經濟增長新動能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