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主任劉鶴主持召開金融委第四十三次會議。會議指出,我國債券市場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服務實體經濟功能持續增強,市場整體穩健運行。近期違約個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體制性、行為性因素相互疊加的結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處理好促發展與防風險的關系,推動債券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今年,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活動造成重大影響,債券市場在支持經濟復蘇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一是積極助力財政政策加力提效。財政部發行的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獲得廣大債券市場參與者的熱情認購,10月末全國新增地方專項債券也順利完成發行。二是為貨幣政策傳導提供了穩定渠道。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的積極效應進一步發揮,11月1年期和5年期LPR為3.85%和4.65%,較年初分別下降30bps和15bps,為推動企業貸款利率明顯下行發揮了關鍵作用。三是債券市場直接融資規模進一步擴大。截止10月,2020年社會融資規模項下企業債券融資共計達到4.34萬億,遠超2019全年的3.24萬億。
債券市場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成功將信用風險保持在較低水平。從違約規模看,2020年至今共計117只債券違約,涉及金額1348.56億,與2019年184只債券違約(涉及金額1494.04億)和2018年125只債券違約(涉及金額1209.61億元)相比差異不大。從違約率看,當前我國信用債存量38.41萬億,累計違約發生金額共計約4758.47億元,占存量余額的比重為1.24%,低于2019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從經濟運行規律看,在經歷了兩年的經濟下行周期和新冠疫情的沖擊后,部分企業違約有其必然性。隨著我國經濟穩步復蘇,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企業盈利能力有望提升,爆發集中性信用風險的可能性很低。
債券市場近年來取得的長足發展,離不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和配套制度的不斷完善,是各類市場參與主體維護信用環境的共同結果。法律制度為信用體系提供公平準則,信用體系為金融市場打下基礎,金融市場為實體經濟注入活水,宏觀經濟發展方能進行有效輪動,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才能被激發,并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雖然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實體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重大,但也成為測試企業經營管理效率的試金石。專注于主營業務,優化運營能力,積極化解債務風險,與投資者良性互動的企業會受到市場青睞,其融資成本自然逐步降低。而盲目擴張企業規模,經濟管理機制落后,消極對待債務風險甚至弄虛作假,敷衍應對投資者合理訴求的企業也將被市場遺棄。
盡管近期違約個案有所積聚,但適度信用風險暴露事實上為我國債券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一是債券市場參與者應保持理性,積極挖掘良好信用主體。在加強合規性排查、完善自身風險防控機制的同時,債券投資者可利用此次市場情緒過度反應的機會,篩選經營穩定企業發行的信用債券。二是有利于加速健全市場制度規范,繼續深化債券市場改革。針對此次違約個案暴露的問題,從市場化機制出發,相關監管機構將加速完善相應市場制度,加強部門協同,推動行業自律機制建設,設計能有效緩解信用風險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三是有益于居安思危,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藉由此次信用風險暴露,把握好防風險和穩增長的關系,有利于推進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維護金融生態和信用環境是建設高質量金融市場的應有之義,需要每個債券市場參與者共同維護。實體經濟是債券市場運行的市場基礎,也需要金融機構積極承擔自身社會責任,通過市場化方法給予符合國家發展方向、產業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潛力但暫時遇到困難的企業支持。展望未來,在我國疫情防控取得卓越進展、居民生活活動恢復正常、各類宏觀政策發揮積極成效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復蘇進程穩固,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將持續。債券市場也必將健康發展,積極通過市場化方式傳導宏觀政策,為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建設添磚加瓦。
浦發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