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和訊 作者:韓理
財聯社(上海,記者 韓理),在遞交公募申請11個月之后,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得基金”)的股東方們收到了證監會的反饋意見。
在此次反饋意見中,證監會提出的問題多達十余條,內容涵蓋了利得基金股東方的出資能力說明,如何確保基金公司獨立性和財產安全,股東方利得資本的私募基金延期兌付問題,利得科技參控股多家資管機構,如何防范利益沖突和利益輸送等各個方面。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利得基金是設立申請材料在2019年10月9日被證監會接收,2020年8月11日被受理。盡管公募基金早已是一片紅海,但“私轉公”的熱情依舊不減。8月以來,貴州私募機構友山基金、永安國富資產先后遞交了公募申請。
證監會11連問
2019年10月9日,證監會官網顯示,已接收關于利得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得資本”)、蘇州海匯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海匯”)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關材料。
天眼查APP顯示,利得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26日,由利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得科技”)全資控股,法定代表人為李興春。2014年5月,利得資本獲得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
另一股東蘇州海匯投資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28日在蘇州工業園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張亦斌,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以自有資金進行股權投資、創業投資業務、實業投資等。
在此次反饋意見中,多個問題都集中于上述兩個股東。尤其集中在股東對利得基金的出資能力、如何確保基金公司獨立性、財產安全、治理穩定性等問題。
事實上,這兩家公司均存在違規的現象。反饋意見中提到:根據申請材料,利得資本是利得科技的全資子公司;蘇州海匯的實際控制人為張亦斌。我們關注到:2019年4月,利得科技被上海證監局出具警示函;2019年9月,蘇州海匯實際控制人張亦斌,因存在違規向關聯公司提供財務資助和業績預告、業績快報信披違規,被深交所采取公開譴責措施。請就利得資本與利得科技、蘇州海匯與其實際控制人如何規范基金公司股東行為、防范不當關聯交易、如何確保基金公司獨立性和財產安全進行詳細說明。
此外,監管對于蘇州海匯極其母公司的持續性經營能力存有疑問,相關問題多達三個。
1、根據申請材料,利得資本、蘇州海匯2019年經審計流動資產主要為應收關聯方款項,請就利得資本、進行說明,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
2、根據公開信息,蘇州海匯的母公司新海宜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海宜科技”)2019年財務報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保留意見,認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請就如新海宜科技一旦不能持續經營,對蘇州海匯的持續經營影響以及對利得基金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穩定性的影響進行詳細說明。
3、根據公開信息,2020年9月,蘇州海匯母公司新海宜科技于發布《關于控股股東權益變動的提示性公告》。如審核過程中新海宜科技控制權變更導致利得基金股權結構變化的,須及時向我會報告相關情況。
擴張的“利得系”
在反饋意見中有一條提到:擬設立的“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與關聯方“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名稱較為相似,請提供防范名稱混同的安排。
天眼查APP顯示,利得科技持有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9%的股權,控股股東西部證券(002673,股吧)持有51%的股權。
2014年10月,利得金融服務集團宣布,旗下上海利得(002206,股吧)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收購的原紐銀梅隆西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9%股權相關事宜已經完成,公司正式更名為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參股四年的紐銀梅隆資產正式退出合資基金公司,西部利得基金變為內資基金公司。隨后在2016年6月,利得財富資產也正式更名為利得科技有限公司。
事實上,這并非利得集團通過收購的方式將金融牌照收入囊中。2013年12月,利得財富出資1575萬元增資華富基金子公司上海華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增資后上海華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由2000萬元人民幣增加至3500萬元人民幣,利得財富也以占比45%的注冊資本成為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該公司也隨之更名為“上海華富利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不過記者梳理發現,“利得系”掌握的金融牌照不僅僅是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和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三個。早在2011年利得集團就成立了利得基金銷售有限公司,2012年8月獲得中國證監會頒布的“基金銷售牌照。
此外,利得集團還擁有香港第一類券商、香港第九類資產管理等金融牌照。2018年,利得集團如法炮制,通過利得科技收購了持有香港1號證券交易牌照的本土券商長亞證券,并更名為利得證券,以此獲得了香港證監會第一類證券交易牌照。
不過針對上述情況,反饋意見中也提到:根據申請材料,利得科技參控股多家資產管理機構。請提交防范利得基金與利得科技參控股的其他資產管理機構之間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和利益輸送相關機制安排。
此外,在多年擴張道路上,“利得系”旗下多個公司出現了違規的現象。反饋意見中有兩條均提到違規問題。
1、利得資本所管理的多只私募基金存在延期兌付和涉訴情況。針對前述情況,請就利得資本是否符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第七條第六項條件進行論證說明。
2、上海利得基金銷售有限公司近三年存在被基金業協會暫停私募基金募集業務6個月的自律措施、被相關證監局采取監管措施等負面記錄。請就利得資本入股利得基金后如何確保基金公司規范運作進行說明。
“私轉公”破局不易
有業內人士認為,私募基金申請公募牌照主要是看中公募基金牌照的含金量。公募基金的產品線更加豐富多樣,私募進入公募行業有助于吸引資金,擴大公司管理規模,還能提升公司品牌效應。
一位第三方基金研究人士認為,“私轉公”的基金公司數量持續增加,最主要原因在于投研、客戶、上市公司資源等方面的差異。相對于私募管理人而言,公募基金管理人最主要的優勢是容易得到保險、社保、養老資金等大體量資金的青睞,同時在上市公司調研、機構銷售等方面受到更多重視,具有更多渠道優勢。
8月以來,貴州私募機構友山基金、永安國富資產先后遞交了公募申請。在這之前,已經有5家私募機構成功“私轉公”,分別是凱石基金、鵬揚基金、博道基金、弘毅遠方基金與朱雀基金。
上述5家“私轉公”的公司在發展中已經初步顯露分化的態勢。其中,最早“私轉公”的鵬揚基金是目前這幾家基金公司中規模最大的。而凱石基金已經有兩只產品被清算。
北京一位第三方私募銷售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募牌照雖然有效地降低了投資者投資的門檻,但是反而降低了投資者的單筆投入量,在私募階段積累下來的投資人,如果再繼續投入同一管理人的公募產品,并不一定會投相同的量。對于一家規模較小的公募基金來說,要搭建相似的投研體系,客戶的維護成本反而更高,需要維護更多的客戶,才能夠達到合適的規模。”
而上海一位第三方私募機構研究人士則強調,私募和公募沒有本質區別,首要的還是產品業績。業績足夠好,銷售自然而然就會跟上,如果業績比較平庸,就很倚重渠道力量。對于“私轉公” 的基金公司而言,還需要足夠的時間向市場傳遞信息,業績需要時間來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