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張衡報道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國務院新聞辦17日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四位科學家代表結合各自工作實際,談了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霍守亮表示,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環保科技工作者,弘揚科學家精神主要有幾方面內容。一是要有家國情懷,心系人民。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質量的向往作為環保科技工作者科技創新的落腳點。二是勇于創新、刻苦攻關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要敢于攻關,甘坐冷板凳,解決污染防治攻堅戰一些關鍵的核心問題,支撐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三是要有團結協作的精神。環保科技工作者要把科學研究放在整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系統里,通過團結合作,共同攻關,補短板、強弱項,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認為,科學家精神應有幾個層面。一是好奇心和理性的置疑。二是講求科學證據、科學方法。三是能夠長期堅持,耐得住寂寞。四是團隊合作。另外,從科學的道德層面,科學誠信是科學道德的底線,誠實、公正、嚴謹是科學誠信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國際科學研究的共性。
北京大學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郭少軍說,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首先要以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為榜樣,同時要有為祖國的昌盛、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甘于奉獻的精神,以及教書育人、敢為人先、勇于開拓的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說,科學家精神能夠鼓舞年輕一代,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愛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別的。同時,淡薄名利,不要功利性地做研究,要為了自己興趣愛好和國家的發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此外,要甘于寂寞,不要為外界喧嘩的世界所迷惑,做真正有價值的工作,這是發揚科學家精神最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