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保監會信托部向各地銀保監局下發通知,要求嚴控地產信托規模,并開啟新一輪房地產信托專項排查,多位信托業內人士感慨:“冬天真的來了!”
中國信托業的發展之路,一直是在曲折中探索前行。2008年以來,中國信托業的信托資產規模不斷刷新記錄,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最大“黑馬”。然而,走過成長“高速路”的信托業,如今步入剛性轉型期。非標業務不斷壓縮、業績壓力陡然提升、信托資產風險率持續上行、標品業務起步困難重重……陣痛之下,如何走出困境迎來涅槃,成為行業急需探索的方向。
非標余額不足 信托員工接連降薪
“我現在已經到了沒有產品可買的地步,之前100萬元就能買到非標信托,現在信托經理卻說300萬元都不一定能搶到,因為他自己手里的額度已經不夠用了。”老李是一名信托投資人,提起近期的窘況,他頗為苦惱。
同樣犯難的還有小張。小張是滬上一家信托機構的信托理財師,他直言:“下半年在銷售信托產品時經常遇到搶不到額度、無產品可賣的情況,不過今年還能有一些存量,明年可能會更慘。現在非標的規模受到嚴格限制,標品產品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的情況下,只能不斷壓縮非標。”
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以來,信托業凈值化、標準化轉型已成確定之勢。今年5月,銀保監會又出臺《信托公司資金信托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對集合信托投向非標進行了50%的比例限制。據業內人士透露,雖然是征求意見稿,但信托公司已開始參照執行,甚至部分公司的非標融資類業務已經徹底停擺。
用益信托數據統計,今年9月份融資類信托成立規模為987.77億元,占比為50.14%;10月份,融資類信托成立規模為418.36億元,占比直接降至37.29%。
“非標業務是信托公司最熟悉的業務,也是對公司盈利貢獻最為重要的部分,隨著非標業務逐漸壓縮,公司的業績壓力也大幅提升。我們去年年終獎都沒有發,有些小公司甚至取消了全部獎金,一些管理干部甚至基本工資都發不出來。”滬上一位信托業人士直言。
云南信托數據顯示,從60家信托公司披露的2020年半年報來看,46.67%的公司凈利潤同比負增長,凈利潤不足1億元的公司占比達15%。
標品業務困難重重 行業生態重構
“信托公司總要賺錢養‘家’,非標業務受限,公司自然要發力標品業務。”小張直言,資產證券化、TOF(基金中的信托)是標準化信托的重要方向。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9月中旬,共有24家信托公司開展TOF產品業務,處于存續期或待設立的TOF產品共有253款,相比于去年同期增幅顯著。
不過,擅長非標業務的信托公司在發力TOF產品時略顯吃力。“很多信托公司希望借助外部研究及投資力量進行轉型,但在此過程中發現,固收類TOF利差較薄,并且涉及雙重管理費,公司的信托報酬較低。而且當信用風險發生時,信托公司及信托委托人須承擔相應風險。”一位信托公司TOF團隊負責人直言,權益類TOF產品如果僅靠信托自身的財富團隊營銷,很難形成規模,專業的標品業務人員及中后臺專員的配備、系統匹配以及產品的孵化和市場接受也需要時間,中小信托公司如果沒有較強的資本實力,很難在該業務上實現轉型。
另外,在資產證券化方面,信托公司同樣道阻且長。陸家嘴信托表示,目前信托公司非標轉標的主要方式是通過非標資產包發行ABS,一般交易所或銀行間會對基礎資產本身的交易模式、付息、主體評級、資質、比例以及分散度等有一定要求,且資產包形成過程中各項因素具有不確定性,需要資金提前投放鎖定資產,因此篩選和最終確定基礎資產包的時間周期跨度較大。同時,產品在轉標后的銷售也是一大難點,信托公司作為ABS的發起機構時間較短,監管以及市場對此類業務模式的接受還需過程。
“不管是TOF還是資產證券化,對于部分信托公司來說都是相對陌生的領域,這段陣痛期非常艱難。如今看來,此前就布局上述業務的信托公司,正逐漸成為行業轉型的領頭羊,信托業的生態也開始重構。”在接受采訪時,北京一家信托公司高管言語中流露出一絲悔之不及的感慨。
轉型無捷徑 “地基”需打牢
非標業務青黃不接,標品業務又起步艱難,信托公司該如何破局?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轉型中先行一步的信托公司的經驗或許能為行業指引方向。
從TOF業務來看,截至9月中旬,中信信托以64款TOF產品的管理數量位于第一序列。據中信信托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趙晞介紹,中信信托2018年開始布局TOF業務,彼時的主要目的還是應監管要求,探索標準化產品的方向,最開始信托投資者也會有顧慮,而且相比于非標產品,TOF并不是優選。
不過趙晞表示,隨著信托業轉型的加速,以及TOF產品長期業績的不斷積累,信托投資者正在逐漸認同這一理財品種。信托公司目前需要做的是,考慮清楚自己的資源稟賦,如果要發力TOF業務,需要進行前期的人才、系統投入,對直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2015年就開始試水TOF業務的上海信托證券信托總部簡永軍也認為,TOF業務的發展“急不來”。他直言,公募和私募行業發展迅速,可選策略較為豐富,因此TOF業務目前的發展環境非常有利,不過該業務需要規模效應,業績又是投資者選擇的重要指標,信托公司必須將“地基”打牢,組建專業的投研團隊,嚴格控制產品回撤,才能獲得長期資金。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中國,信托業一直是個有故事的行業,曾被指責劍走偏鋒、影子銀行,但這都不妨礙信托業長久以來在競爭環境中培養出的生命力。如今,轉型是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其中需要經歷的種種困難是壓力也是動力。未來信托業是否能順利調頭,跟上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前行的方向,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