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1月15日訊 日前在“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為主題的2020 中國腫瘤學大會(CCO)上,胃腸間質瘤(GIST)、膠質母細胞瘤(GBM)領域的創新治療方案及療法備受關注。
此次大會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近100個前沿專題,涉及腫瘤相關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臨床轉化、創新產品及醫院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
新方案:GIST耐藥突變,瑞派替尼從源頭解決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質腫瘤。目前,在晚期GIST患者的靶向治療領域,具有廣泛異質性的原發和繼發耐藥突變問題是是困擾臨床醫生的臨床難題。在本屆CCO胃腸間質瘤(GIST)專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李健教授在“胃腸間質瘤藥物治療進展”報告中指出,KIT(75%~80%)或PDGFRA(5%~10%)基因突變是絕大多數GIST患者原發耐藥的主要原因,且存在不同突變位點出現頻率差異較大的特點。而在繼發耐藥突變中,KIT基因點突變也較為常見,且同樣存在異質性。研發能廣譜抑制各種原發和繼發耐藥突變的TKI被認為是改變晚期GIST治療現狀的關鍵。
靶向KIT開關口袋的新型TKI——瑞派替尼被認為可以從源頭解決由原發及繼發基因突變導致的GIST靶向治療耐藥問題。作為一種新型TKI,瑞派替尼區別于以往傳統TKI競爭性結合三磷酸腺苷(ATP)的獨特雙重作用機制,同時還能抑制開關口袋和活化環開關,兩者相互協同,可強效抑制廣泛的KIT和PDGFRA激酶的不同突變形式,更符合GIST患者腫瘤異質性的臨床特點。
新療法:腫瘤電場治療為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帶來生存獲益
作為腫瘤領域一項全新的治療手段,腫瘤電場治療于今年5月正式在中國內地獲批,成為15年來首個在中國內地獲批用于膠質母細胞瘤(GBM)的創新療法。
本次CCO大會上,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市梅奧診所神經腫瘤科主任Joon Uhm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賽克教授對腫瘤電場治療的作用機制及其在GBM診療中的臨床研究進展及實踐經驗進行了學術報告。
同時在同大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和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聯合分會場同期召開的2020 廣東神經腫瘤學術年會上,廣東省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牟永告教授等擔任大會主席,與會專家同樣針對腫瘤電場治療在GBM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腫瘤電場治療的作用機制是通過低強度、中頻交變電場,作用于增殖癌細胞的微管蛋白,干擾腫瘤細胞有絲分裂,抑制腫瘤增長并使受電場影響的癌細胞死亡。Joon Uhm教授介紹,目前臨床研究已證實,腫瘤電場治療可有效延長GBM患者的OS,并維持生活質量?;诖_證的臨床數據,在新診斷的GBM中,腫瘤電場治療已被納入梅奧診所臨床試驗及非研究性治療標準,而在復發患者(早期復發、KPS評分良好,既往未接受BEV治療)中被推薦與化療聯合應用。
新理念:院長論壇談新時代的醫院管理與發展之路
后疫情時代,如何構建醫院健康快速發展的新秩序,推動醫院更好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每一位醫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命題。在本屆CCO大會上,由再鼎醫藥支持的中國腫瘤學大會醫院管理分會2020醫院院長論壇,作為大會唯一非臨床主題論壇帶來了這一話題相關的深入探討。
院長論壇在醫院管理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以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院長徐瑞華教授的帶領下,已成為醫院管理領域內以高端、創新、融合為特色的醫院管理交流平臺。
論壇主要聚焦對公立醫院經營與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內外部因素展開總結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