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合肥的“遺傳基因”,是合肥的“金字招牌”。多年來,憑借“雄兵”匯聚的強大科研基礎,與優渥“養人”的創新環境,合肥構建起呈集群發展之勢的一系列高能級科研平臺,并在世界創新舞臺上,書寫下一個個高光時刻。下一步,合肥將積極布局源頭創新,高效率、高水平、高質量推進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加快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將創新品牌擦得更加閃亮。
創新成果競相涌寫下眾多高光時刻
原始創新,是創新發展的源動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是合肥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使命。今年以來,合肥再次憑借一項項前沿領域的核心技術突破和產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020年6月,中國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聯合中外相關科研團隊,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上的重要突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于糾纏的無中繼千公里級量子密鑰分發,不僅將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而且確保了極端情況下的安全性。《自然》雜志審稿人稱贊該工作“展示了一項開創性實驗的結果”,“這是朝向構建全球化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甚至量子互聯網的重要一步”,“不依賴可信中繼的長距離糾纏量子密鑰分發協議實驗的實現是一個里程碑”。
今年7月,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舉行。作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ITER計劃是人類受控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而這當中的中國力量是該計劃取得順利進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從2009年開始,位于科學島的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就已是ITER中國工作組重要單位之一。該研究所承擔了導體、校正場線圈、超導饋線、電源、診斷、總裝等采購包任務,占中國承擔ITER采購包任務的絕大部分。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讓很多合肥人自豪的是,這當中有多項“合肥造”高科技成果隨“天問一號”升空。位于合肥的中國電科38所研制的環繞器次表層探測雷達隨“天問一號”升空,相當于為“天問一號”加裝了一雙“透視眼”……
此外,“墨子號”發射升空,在國際上率先開展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等關鍵技術研究;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在合肥誕生;癌細胞“狙擊槍”超導回旋質子治療系統,將開展整機測試,將進一步走向臨床實驗階段……多年來,在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領域,合肥涌現出了一批新成果、新技術、新突破。扎根原始技術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合肥在世界創新舞臺上,寫下了一個個高光時刻。
“聚變堆”園區工程預計明年9月完工
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背后,是合肥著力構建的由點到面、由中心到全域的創新網絡格局。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物質科學研究院、原電子工業部16所、38所、43所等高校院所的相繼遷入,已為合肥的創新“蝶變”打下了堅實基礎。緊跟時代發展,借助“城校共生”的“姻緣”與“省院合作”的契機,這些實力雄厚的高校院所,不斷為合肥的創新之路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合肥更加快了創新基礎建設的步伐。自2017年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來,圍繞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領域,合肥開展的一大批重大創新平臺和工程建設,不斷取得突破。目前,合肥的第四個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也已全面開建,園區工程預計到明年9月完工。同時,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強光磁集成實驗裝置等預研工作也進展順利。此外,合肥持續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目前,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揭牌成立,順利運行;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基本建成;離子醫學中心工程已經竣工……
記者從合肥市科技局獲悉,下一步,合肥將持續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把創新的品牌擦得更亮。其中,將積極布局源頭和基礎創新,高效率、高水平、高質量推進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努力取得更多從0到1的重大原創性成果。同時,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充分利用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制度建設。聚焦量子計算與量子通信、先進核能等前沿成果推進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此外,將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針對合肥市家電、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和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布局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攻克一批 “卡脖子”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積極搶占發展制高點。
預計今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00多戶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依托強大的科研基礎,合肥在產業創新上也持續發力。在今年10月26日,2020年度安徽省專精特新冠軍企業名單公布,16家在肥企業榜上有名,占此次公布總數的六分之一。
今年6月,省經信廳印發了《安徽省專精特新冠軍企業遴選辦法》,計劃到2022年培育省專精特新冠軍企業400戶。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發揮專精特新排頭兵作用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省認定的專精特新冠軍企業可獲得一次性獎補80萬元,在融資服務、技術創新、管理提升、品牌建設、市場開拓、上市培育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并優先支持申報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恒泰動力、安科生物、舜禹水務、萬朗磁塑……這些合肥人耳熟能詳的企業依靠自身的科技創新成果,在廣袤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安科生物為例,今年疫期該企業聯合合肥大基因中心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IgG/IgM 抗體檢測試劑盒、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通過歐盟CE認證,具備出口歐盟的準入條件從而獲得大批訂單。
記者從合肥市科技局獲悉,今年前三季度,合肥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4.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吸納技術合同交易額131.48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企業吸納技術合同交易額101.27億元;輸出技術合同交易額114.64億元,同比增長60.1%,占全省總額的47.9%;全市登記科技成果1492項,同比增長15.2%,其中應用技術類成果1274項,實現產業化應用495項。全市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327戶,是去年全年的1.48倍。
下一步,合肥將持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企業”梯隊培育機制,積極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行動,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規模,預計2020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00多戶。
(本文轉載自《江淮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