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PO日報 作者:楊紫薇
又一家從事內鏡微創診療器械的公司要上科創板了。
近日,上交所官網顯示,杭州安杰思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杰思”)將于11月3日上會,接受科創板上市委的審議。
此次申請上市,安杰思擬募集資金3.88億元,將用于“年產1000萬件醫用內窺鏡設備及器械項目”、“營銷服務網絡升級建設項目”、“微創醫療器械研發中心項目”之中。
IPO日報注意到,脫胎于上市公司達安基因的安杰思,近年來境外銷售在總收入中占比下滑的同時,似乎還存在著“粉飾”業績的嫌疑。
“誕生”于達安基因
如從源頭說起,安杰思可以追溯到達安基因這家上市公司。
據悉,安杰思的前身為安杰思基因,由達安基因(全稱“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領頭,自然人章賢駿出資于2010年12月成立,主要從事醫療診斷設備制造。其中,達安基因以現金600萬元出資,持股60%;章賢駿團隊以100萬元出資,同時以技術作價300萬元出資,占40%的股權。
公開信息顯示,達安基因業務范圍涵蓋以分子診斷技術、免疫診斷技術、生化診斷技術、POCT等診斷技術為基礎的醫療器械、醫療健康服務、養老保健等多個領域,產品包括熒光定量PCR系列產品等,公司于2004年8月在深交所上市。
成立后的安杰思不久便出現了達安基因的第五大客戶之中。2012年,達安基因對安杰思的銷售收入為355.44萬元,后者稱為其第四大客戶;同一年,安杰思還成為達安基因的第三大供應商,涉及的采購金額為769.23萬元。
2015年12月,安杰思進行了增資擴股,杭州一嘉作為新股東以1716.13萬元認繳公司股本,達安基因的持股比例由此60%下降至35.96%,失去了控制權。2016年初,安杰思完成了變更登記,杭州一嘉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張承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隨著公司的后續增資,達安基因持有的股份不斷稀釋。截至招股書簽署日,達安基因直接持有安杰思13.82%的股份,并通過全資子公司廣州達安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間接持股5.97%,共計持股17.79%。
境外銷售占比下滑
據介紹,安杰思目前主要從事內鏡微創診療器械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主要產品應用于消化內鏡診療領域,按治療用途分為止血閉合類、EMR/ESD類、活檢類、ERCP類和診療儀器類。
其中,止血閉合類產品貢獻了主要的收入。報告期內,止血閉合類產品的收入6594.12萬元、7902.4萬元、1.02億元,占當期公司總收入的73.3%、64.83%、55.71%。
就是這么一家“年齡”不大的企業,在自我介紹中卻絲毫不謙虛。公司在申報稿中如是說,“以止血夾為例,公司等中國廠商推出的止血夾在性能方面已超過國際品牌,加之價格優勢明顯,快速實現了國產替代。”
而在經過上交所的兩輪問詢過后,安杰思在上會稿中已將上面這段表述悄然替換成了,“部分國內廠商推出的止血夾,在性能方面已超過國際品牌,加之價格優勢明顯,實現了國產替代。公司(安杰思)對國產止血夾的銷量增長和性能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銷售規模上看,對國產替代的貢獻不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交所的“拷問”之下,公司還交代出了旗下產品曾被召回的事件。
據披露,安杰思于2016年11月收到法國客戶反饋,有患者在ESD手術后,使用安杰思的止血夾(16mm跨距型號)閉合,發生夾子裝置無法釋放、也無法打開的情況,醫生采取拉扯的方式使夾子與組織脫離,但造成組織出血,后使用其他品牌的止血夾進行創面閉合。公司采取多次測試發現在極限狀態下,有一定的概率發生因零件(連接片和保險管)干涉造成夾子裝置無法釋放。安杰思隨后向法國主管當局報告,并通過客戶進行召回處理。
公司表示,已召回了相關涉及的銷售產品9575件,產生成本及費用合計約為73.39萬元,占當期凈利潤的比例較小。但IPO日報注意到,法國企業Life Partners Europe在2017年和2018年一直為安杰思的第一大客戶,其中2017年對其的銷售收入在公司總收入中占比高達38.29%。而此后,公司對Life Partners Europe的銷售額則逐漸減少,2019年則直接退出了公司的前五大客戶名單之列。
對于上述情況,安杰思則表示,“因其(Life Partners Europe)經營決策調整,與公司就產品采購價格無法達成一致,進而對公司采購規模大幅減少。”
顯然,這一召回事件對公司的海外市場多少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報告期內,安杰思的外銷收入直線下滑,這部分銷售額在公司總收入中占比由2017年的74.13%下滑至41.7%。記者發現,2019年,安杰思“緊急”開拓了Diversatek Healthcare這家新客戶,并在當年一躍成為公司的第一大客戶,銷售總額為1941.26萬元。
業績含“水分”?
然而,面對海外第一大客戶的流失,安杰思的業績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響。
申報稿顯示,2017年-2019年,安杰思實現營業收入9032.14萬元、1.22億元、1.83億元,對應凈利潤分別為729.03萬元、3731.55萬元、5473.95萬元,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均在增長。記者翻閱財務數據后注意到,經銷取得的收入在2019年增長至1.16億元,是此前同期的收入的一倍之多,而這部分收入主要由國內的銷售收入構成。
IPO日報獲悉,往年安杰思的四個季度之間收入差異并沒有很大,而到了2019年,其第四季度的收入增速尤為明顯,與同年的其他三個季度相比也有著顯著的差異。對此,公司解釋稱主要系境內銷售上升疊加境外新開發客戶在第四季度采購較多所致。
一位接近安杰思的人士對IPO日報表示,公司主要產品尚未被納入帶量采購范圍,不太可能存在突然增加較多地拿貨行為,一般每個季度都會比較平均。
藥學專家史立臣認為,一般可能會有兩種情況,一是公司招標后,(醫院)會集采推動銷量明顯增加;還有一種情況是到了年底,公司會通過向渠道壓貨的方式來增加銷量。
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跟記者透露,安杰思某省份的代理商曾告知,
只要(經銷商)同意拿貨,則(公司)愿意以正常批發價格的30%供貨,且給予三至六個月帳期。此外,安杰思還給經銷商進行了強制性壓貨和嚴苛考核,導致部分經銷商近期開始陸續退貨。
那么,上述情況是否屬實?且經銷商是否真的出現了退貨的情況?記者給公司發去采訪函求證,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復。
之后,記者輾轉聯系到了安杰思的一位經銷商,其員工對記者表示,“每年的優惠政策不一樣,有過買贈的政策。(我們公司)之前跟他們采購的比較多,這兩年采購的量逐漸減少,主要是因為產品價格的原因。”
此外,IPO日報還發現,2020年第一季度,對比其國內的競爭對手業績出現了下滑的情況,安杰思在疫情期間業績不降反增。然而,撐過了年初“寒冬期”的安杰思在申報稿中表示,由于海外疫情反復導致三季度銷售不及預期,預計2020年1-9月扣非后凈利潤同比下降約19%;若后續出現二次疫情或其他不確定性因素,公司2020年存在全年經營業績下滑較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