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國社科院等單位共同發布《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藍皮書中指出,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于我國總體互聯網普及率(64.5%),這也意味著“全民上網”已經成為未成年人又一個顯著標簽。
當下,我國在網絡游戲、網絡視頻領域均施行了監管審核,但針對更廣泛的網絡內容監管審核手段依然需要與時俱進。針對這種情況,比心陪練主動加大內容審核力度,設置人臉識別、實名認證、支付攔截三層防線,不斷提高未成年人的保護力度。
第一重門:強化全部用戶實名驗證
據了解,比心陪練平臺內用戶均需實名認證(手機號注冊),涉及提現申請的用戶需上傳相關身份證照信息進行認證,用戶提交的個人信息包含:身份證正面照,視頻驗證,對于服務大神,通過“實名身份證”,“手機號”,“人臉識別”三個維度來 100%確保是成年人,且是本人。對于使用服務的用戶,比心陪練平臺會引導用戶進行實名認證,對于尚未完成實名認證的用戶,比心陪練平臺會主動通過“手機號”來判斷其是否為未成年人。
2019年底,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比心陪練積極落實,加強實名認證的標準,以國家相應監管部門發布的規范細則作為依據,根據平臺內容特性添加其他相應安全規范條例,以確保符合國家相關主管單位的要求。
第二重門:人臉識別技術持續升級
實際上,比心陪練平臺對用戶早已要求強制綁定手機號碼,大神、主播早已強制要求通過身份證件及人臉識別完成實名制。其中,“人臉識別“是驗證是否為未成年的人必要手段。
當前,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取得了廣泛應用,被認為最具前景的技術之一,價值在各產業落地項目中得到驗證,通過臉部特征進行識別的技術,掃臉支付、掃臉認證、掃臉過門禁閘機、掃臉乘坐電梯等等,已逐漸成為各大廠家所具備的標配技術。
作為線上電競游戲陪練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企業,比心陪練緊跟移動APP電競潮流,利用其所掌握的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一直在不斷探索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并通過AI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針對用戶游戲行為特征進行判定,對未成年人畫像進行有效識別,對疑似由未成年人操作的成年人帳號,在其登錄游戲時即要求進行人臉識別驗證,與權威平臺數據比對,有效實現對未成年用戶的甄別。
第三重門:硬核支付攔截手段—青少年保護模式
“未成年人網絡上一擲千金”現象日漸增多,未成年人網絡消費問題尤為突出,針對這種情況,比心陪練上線青少年保護模式,加大監管力度,強制要求未成年人必須征得監護人同意才可以使用平臺充值和消費服務,該模式會通過彈窗提醒監護人設置密碼,開啟該模式后,在內容瀏覽、充值消費等多個方面的功能使用都將受到嚴格限制。對于青少年模式運行時出現的問題,比心陪練及時接受反饋與建議,并做出了調整與優化,保證青少年模式提示彈窗在任何情況下都每日彈出,將青少年彈窗優先級調整到最高,優先于任何業務彈窗。
據平臺發布的數據了解到,目前上線的監管措施,已累計攔截了13萬7千未成年人大神認證請求,每天攔截 600 次未成年人疑似消費請求。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為未成年人網絡“護航”是責任之舉,各監管部門也不斷呼吁企業打造更綠色健康的互聯網線上平臺,對此,比心陪練表示,在繼續積極響應主管部門有關要求的基礎上,為青少年營造綠色網絡環境是比心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將不斷思考與積極探索新的未成年人保護方式,在協同創造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的路上,比心會盡自己所能不斷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