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1/3的貧困人口在沙漠。治沙,治窮,是庫布其治沙人的夢想,也是堅守了30多年的事業——讓“死亡之海”重現生命綠洲,創造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變綠洲”的奇跡,讓10萬貧窮困苦的沙區農牧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2017年12月,聯合國環境署授予庫布其治沙帶頭人王文彪“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
治沙,迎難放手一搏
王文彪出生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杭錦淖爾村,邊上的庫布其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
兒時的王文彪有兩個夢想,一是夢想沙漠能變成綠洲,二是夢想沙漠里能出現一條路。
1988年,28歲的王文彪到杭錦鹽場任場長:鹽湖和生產設備被黃沙覆蓋,每年虧損500多萬元。王文彪說:“不制服沙漠,沙漠就會‘吃’掉我們。不如放手一搏,干他一場!”
“鹽場每賣一噸鹽,就拿出5塊錢種樹!”在一片質疑與躊躇中,王文彪帶領鹽場多次嘗試后,一棵棵鮮活的小樹苗排成了長長的“護衛隊”,鹽廠也扭虧為盈。
隨后,王文彪決定修路,而且要建綠化帶,給公路穿上“防護服”。3年后,一條65公里的穿沙公路修建完工。鹽場每年光運費就能節省1500多萬元,外運產品銷量一路增長,主打產品——硫化堿市場占有率躍居世界第一。小鹽場脫胎換骨成為億利資源集團。
2000年,王文彪決定啟動庫布其沙漠鎖邊林工程。經過幾年艱苦卓絕的建設,一條長242公里、寬5—10公里的沙漠鎖邊林帶在庫布其的北緣扎根,為后續的沙漠綠化和沙漠生態產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治窮,深耕綠色經濟
路修通了,可鄉親們的日子怎樣才能富起來呢?公路兩側種植的甘草是一種中草藥,王文彪想,如果讓農牧民都種甘草,既能讓更多的沙地被綠化,又能賺錢擺脫貧困,豈不是一舉兩得?
1998年,億利發動當地農牧民大規模種植甘草,公司集中收購。2000年前后,公司發展起了以甘草為主的沙漠綠色中藥材種植、加工和經營業務,還成立了沙漠健康產業研究所,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我就不信沙漠里掘不出金子。”嘗到甜頭的王文彪開始深耕“綠色經濟”,打造出以生態修復、工業、能源、牧業、健康、旅游為主的6條產業鏈,探索出一條“治沙、生態、產業和扶貧”四輪驅動平衡發展的道路。
當年的第一條穿沙公路如今充滿生機
經過治理,庫布其沙漠成為一座生機盎然的沙漠綠洲,沙塵天氣減少了90%,降水量成倍增加,動植物由100多種增長到500多種,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極大恢復。越來越多的鄉親們因綠而富,來庫布其沙漠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2010年,斯仁巴布夫婦與兩個村民一同承包了沙漠越野項目,年底一算賬,每家凈賺10多萬元。
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億利集團采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式推動脫貧。所謂“一產扶貧”,主要是生態種養殖業扶貧,億利集團先后通過流轉農牧民土地、農牧民入股等方式,幫助3000多戶農牧民獲得了大量的沙漠土地租金。“二產扶貧”主要是貧困戶參與工業園區及光伏產業建設和運營扶貧。通過租用沙地、工程發包、勞務外包等方式,帶動5170人致富。“三產扶貧”主要是通過旅游產業扶貧。億利利用庫布其沙漠公園旅游業,帶動周邊1303戶農牧民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服務業,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人均超過3萬元。
庫布其治沙扶貧模式將漫漫黃沙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沙,生動演繹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為可喜的是,如今,庫布其生態產業治沙扶貧模式已在其他貧困地區復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