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一場備受矚目的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區域拉開帷幕。消息一出,“到故宮看大展”就成為朋友圈里呼朋引伴時最受歡迎的選項。
一場展覽何以令人趨之若鶩?這首先與故宮這座“大成之城”有關。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無數皇家宮殿。斗轉星移中,玉砌雕欄早已淹沒。唯有紫禁城,默默講述著“天人之際”“禮樂復合”的故事。
紫禁城建筑繼承唐宋規制,與城市功能、山水形勢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走進這座城,在紅墻黃瓦間,了解其規劃、布局、建筑,更像是與其營建者的一場時空對話,觀者也會被喚起一份獨屬于中國的記憶與情感。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作為五朝古都的北京,博物館眾多,館藏的大量文獻、器物堪稱民族瑰寶。一場好的展覽,不僅可以讓這些“壓箱底”的文物再見天日,更經策展人匠心獨具的采選、特定角度呈現,讓觀展人在觀察歷史中有所覺知體悟,體味當下、思考未來。
這個秋天,接踵而至的各種展覽已經成為北京最美的風景線。同在故宮,文華殿里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正在展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超過70件書法、繪畫、瓷器等文物,介紹蘇軾在書畫領域取得的成就和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在國家博物館,《浮槎萬里——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正在展出。前者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展示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后者則通過50余件(套)展品,展示明清肖像畫的歷史、文獻與美學價值,由此梳理明清時期肖像畫的嬗變與演進歷程。
這些各具特色的展覽為參觀者呈現出一幅瑰麗多彩的文化圖景,吸引著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與文物、歷史面對面。在博物館中,與傳世的一張紙箋、一幅畫像、一件器物相遇,汲取古人留在它們身上或沉穩內斂或激昂奮進的精神力量。由此,我們才真正走進歷史、理解歷史,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融入自己的精神血脈中。
如果你也想“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從歷史中增長知識、豐富閱歷,就利用好身邊這些觸手可及的資源,相約博物館,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文化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