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一周年。一年來,自貿試驗區按照“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建成向北開放重要窗口”的功能定位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創新對俄合作模式,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對外合作實現新提升。
“實在是太方便了!”在黑龍江自貿試驗區哈爾濱片區行政服務中心陽光大廳,創業者王海英只掃描了一下承諾書上的二維碼,并用身份證號進行了登記,他的小店當天就可以開業了。8月11日,哈爾濱片區推出“以照為主、承諾代證”改革新政,住宿、美容、美發、沐浴四類小型公共場所,在具備開業條件后只需自主承諾即可開始經營,不必再像以往那樣等待15個工作日拿到衛生許可證才能經營。
哈爾濱片區自掛牌以來,成功復制了上海等自貿試驗區的改革試點經驗169項,總結推出了33項黑龍江省內首創的改革試點案例。其中“一枚印章管審批”制度將487項行政許可事項中的97%劃轉至行政審批局;同時整合14個部門的執法人員,實現了“一支隊伍管執法”。
為精簡優化審批環節,哈爾濱片區實行商事登記“審核合一”,推行企業登記全程無紙化,并建設了“企業智慧登記4.0審批系統”,有效減少了人工審核和干預,網上登記即可實現“秒批”。同時,推出“工業倉儲類項目承諾制開工”等改革舉措和39項利企惠民定制服務套餐,變串聯審批為并聯審批,有力推動了“最多跑一次”改革迭代升級。
“我們要盡可能多地了解企業訴求和市場主體需要,再把這些需求轉變成實實在在的服務方法。”哈爾濱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任海龍說。
截至今年7月,黑龍江自貿試驗區新設企業4200家,簽約項目148個,投資額達1838.58億元。其中,哈爾濱片區新增企業3028家,新設外資企業20家,直接利用外資1.06億美元;招商引資項目46個,協議引資1720.04億元。
“自貿區是制度創新高地,補短板、強弱項更需要創新思維。”哈爾濱市委副書記,哈爾濱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代守侖說。
一年來,哈爾濱片區積極打通對外合作的物流鏈、產業鏈、金融鏈和科創鏈,成立全國首家中俄跨境金融服務中心,并在俄羅斯建立了格林伍德離岸孵化基地;黑河片區率先建立了國內首個俄電加工區,今年以來電力進口3.9億元;綏芬河片區實施艙單歸并、中俄監管互認等通關便利化改革,今年以來,互市貿易完成過貨量6.77萬噸、交易額3.08億元。
今年1月,哈爾濱片區管委會與哈爾濱綜合保稅區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共享相關服務、共享制度創新成果。綜保區內企業秋田虹健康科技集團總經理林哲宇說,企業將總部設在哈爾濱片區,可以繼續在綜保區進行加工生產,解決了綜保區沒有審批權的難題。目前,該企業一直想從日本引進的技術和產品已順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