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各大理財平臺,投資者如今幾乎難覓銀行智能存款類產品的蹤跡。在新增產品下架后,智能存款的存量產品近期也頻頻出現清退現象。而且,除了智能存款之外,以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為代表的銀行高息產品的利率也在不斷下降。
近期,億聯銀行、廣發銀行等銀行對旗下存量產品進行清退引發市場關注。其中,清退行動的主要爭議點在于,智能存款的計息規則將重新調整。億聯銀行擬清退的一款智能存款產品為“億聯智存(利添利A款)”,是一款5年期、年化收益可高達6%的創新存款產品。而這樣的高息產品在當前市場幾乎絕跡,目前市場上的5年期定期存款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8%左右。
億聯銀行此次修改了這款產品的計息規則:若儲戶在今年年底前支取,則根據持有期限按照購買時約定靠檔計息;但若在2020年12月31日后支取,則按照活期利率計息;如果持有滿5年,仍按照原有的滿期利率計息。
也就是說,這款產品從明年開始就完全依照當前定期存款到期支取計息的方式,修改了此前“靠檔計息”這一靈活性原則。
智能存款之所以從2018年起在中小銀行大行其道,主要在于計息規則中增加了存期內最大化的定期存款利率,按照“靠檔計息”的方式支取,而不是遵照慣常的“定期存單提前支取將按活期計息”的規則,這也是其與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的最大不同。
近一年內,銀行智能存款一直在下架新增產品,而部分銀行也推出了清退存量的方案。今年5月,廊坊銀行、張家口銀行就發布公告稱要停售并清盤智能存款產品,當時曾引發市場熱議。
由于智能存款產品大多在條款中寫明了產品具有“政策風險”,機構方有權提前單方終止協議,所以在監管壓力下,銀行清退這類產品的“底氣”較足。
而監管之所以出手規范智能存款,主要考慮到這類高息、“靠檔計息”產品的利率水平明顯超出市場同期限存款利率,大大增加了中小銀行的運營風險和負債成本。
今年3月,人民銀行正式下發《關于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整改此類不規范“創新”產品。
目前,壓降效果顯著。根據人民銀行最新數據,截至今年8月末,不規范的活期存款創新產品較基準日(自律約定生效日為2019年5月17日)壓降75%,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產品較基準日(自律約定生效日為2019 年12月17日)壓降38%,均已趕超壓降計劃。
實際上,在控制銀行負債成本方面,銀行各類存款產品的利率均受到監管“圍堵”。今年以來,銀行都在主動下調高息存款的利率,并壓縮規模。
人民銀行日前公布數據顯示,近期幾家國有銀行下調了3年期、5年期大額存單發行利率,股份制銀行隨之相應作出下調。截至今年8月,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大額存單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2.43%和2.52%,分別較上年末下降0.51個和0.53個百分點。
自2019年12月人民銀行組織利率自律機制提出自律倡議,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約定,此后,銀行結構性存款的高利率也在“收斂”。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為1.22%,較自律倡議提出前的2019 年末下降1.21個百分點,降幅明顯;預期收益率和兌付收益率也快速下行,分別為2.94%和3.13%,分別較2019年末下降0.65個和0.4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