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股市盤整,此前陷入持續回調的債市久旱逢甘,本周走出“四連陽”,5年期等短端國債收益率下行更為明顯,本周從3.1%附近下行至周四收盤的2.997%,收益率曲線趨于陡峭。
8月以來,眾多機構發聲稱,股債性價比趨于平衡,債市配置價值凸顯。但問題在于,貨幣政策轉為中性,貨幣市場資金利率、同業存單利率仍居高位,例如目前3A的1年期同業存單利率約3%,相比之下,10年期國債不到3.1%的收益率就顯得頗為尷尬。
未來債市機遇如何?機構人士普遍認為,需要觀察9月央行MLF(中期借貸便利)的投放量。此外,隨著財政存款下放,未來資金緊張情況可能緩解。9月,債市有望迎來一大利好,多家外資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富時羅素WGBI指數(世界政府債券指數)大概率在9月24日宣布將中國國債納入,渣打預計,在完全納入后,人民幣債券可能占到WGBI指數的5.7%,吸引1400億~1700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入,超出此前彭博BBGA指數和摩根大通相關指數納入所吸引的資金。
債市反彈后機構仍在觀望
“本周的反彈其實更偏向于短端,而如10年期國債收益率并沒有下行太多(從3.18%附近降至周四的3.111%),我們現在更傾向于觀望,后續的行情主要取決于央行9月的公開市場操作量。”某股份行資管部投研團隊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近期,看好債市的投資人不在少數。例如,半夏投資創始人李蓓最近表示,中國利率債迎左側機會,該資產相較于美債和A股,投資價值格外突出。例如,中美利差250BP,股權風險溢價(ERP)基本等于0,為歷史最低區間,外資買入利率債占比持續攀升等。
機構多數認同中期入手長債的性價比凸顯,但近期接受記者采訪的機構人士普遍表示仍需觀望,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債市仍處于左側位置,并存在兩大問題。首先,貨幣市場利率太高,而且還在上升趨勢中,例如近期短端隔夜和7天利率都穩定在2%以上,8月時銀存間7日質押回購利率(DR007)一度突破2.2%,反超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利率,顯示資金面偏緊。早在6月之前,DR007僅約1%,遠低于政策利率。目前,1年期同業存單已超過3%,這就令機構缺乏買入收益率僅有3.1%的10年期國債的動力;其次,未來兩個月,長端的債券供應量仍然較大,接近萬億元的規模。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表示,長期資金緊缺主要因為近期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大幅減少,尤其是股份制銀行與城商行,超儲率相對較低。不同于能獲得MLF支持的大行及能獲得農民存款的農商行,股份制銀行需通過多發同業存單以緩解長期流動性緊張的問題,因此同業存單利率明顯上行。此外,財政投放速度不及預期也加劇了資金緊張的態勢。“7月28日,1萬億元特別國債已發行完畢,但截至目前還有一大部分特別國債未投放,財政資金仍停留在央行賬戶上。近期專項債已開始加快發行,央行重啟14天逆回購操作以緩解流動性收緊。但若募集資金不能及時投放以形成銀行存款,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將難以得到緩解。”
富達國際基金經理成皓日前對記者稱:“目前,銀行超儲率在1%~1.1%的較低水平,過去則在1.5%~2%,因此流動性到了較緊的程度,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平坦程度目前也處于2009年以來前10%的歷史分位數區間。”
此外,機構認為,央行貨幣政策今年仍將維持穩定,對債市的支持有限。市場預測,債市的拐點需要等到10月底,即發行高峰過后,關鍵要看短端利率是否顯著變松。
外資9月后流入有望加速
目前,債市情緒并未全面轉為積極,一個確定的利好因素是外資。雖然外資在中國債市整體的占比仍較小,缺乏話語權,但9月后的邊際增量或改善市場情緒,尤其是利率債。
“富時羅素將在9月24日對納入事宜進行最終評估,我們預計中國國債有80%的可能性被納入WGBI指數。”渣打中國策略主管劉潔此前對記者表示。在完全納入后,人民幣債券可能占到WGBI指數的5.7%,吸引1400億~1700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入。
“中國國債納入WGBI指數所帶來的資金流入將超過彭博BBGA指數,更大于摩根大通相關指數,”另一外資行策略師對記者表示。當前,僅就利率債來看,外資在其中的占比并不算低,納入后,中國國債的外資持有比例可能會增加6~7個百分點,渣打預計在2022年底前或達到20%,目前不到10%。
中國國債納入WGBI指數后的資金流入預測
據記者了解,此前之所以遲遲未納入,是因為富時羅素希望中國債市的流動性能進一步提升,同時增強外匯對沖工具的靈活性。此外,該指數的投資人中有較大部分來自日本,其對中國市場的了解程度有限,因此納入伊始較為保守。
此外,除了外資的增量,中國近期不斷完善債市基礎設施和各項機制,有利于吸引長期資金持續流入。例如,上周央行、證監會、外管局共同起草了《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證監會 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有關事宜的公告(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引發外資機構高度關注。
漢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葛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于國際投資者而言,《征求意見稿》最主要的亮點體現在三大方面:一是從入市后的投資范圍來看,打通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允許外資通過債券通投資交易所債市,而非僅銀行間債市),使投資者的交易品種進一步豐富,比如目前境外投資者只能通過QFII/RQFII渠道投資交易所債市,但銀行間市場的券種更多以利率債為主;二是從入市主體來看,境外機構不再以產品名義提交申請,而是由管理人或托管人進行申請,而無需就每只產品逐個申請入市;此外,入市后的操作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允許境外機構按照“全球托管行+本地托管行”的模式入市投資,推動債券名義持有人和多級托管制度落地實施。
值得一提的是,7月時,債市“互聯互通”的一紙公告令整個債市沸騰,總規模高達107.8萬億元但卻長期割裂的銀行間、交易所債市,即將互聯互通。目前,機構正靜候進一步的細則和指引。葛音認為,從發展國內債券市場的角度,為境外投資者打通兩個市場有利于進一步形成債券統一市場,減少兩個市場的價格差,也能為交易所市場引入更多類型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提高市場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