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或與養豬沾邊兒的上市公司,這幾天的股票價格走勢普遍有點兒慘。
在市場技術派看來,這幾天的下跌,不過是大盤引領下的個股對前期巨大漲幅的修正和再平衡,實在正常得很。但也有非技術派專家認為,是業內唐人神董事長陶一山的“揭秘”,把整個養豬板塊股價持續上漲的趨勢,徹底扭轉了。
從媒體報道看,陶一山“揭秘”的要害有二:其一,產能過剩,現有和在建及規劃建設的生豬養殖規模,合計將達20億頭,而全國每年的消費能力一直穩定在6.5億頭左右(豬肉7000萬噸左右);其二,2022年,豬肉價格將跌到每斤10元、甚至每斤四五元的水平,價格拐點就在明年初。
平心而論,業內人士如此“揭秘”,確實有點兒狠,不過,馬上就有同行站出來反駁。新希望總裁張明貴就認為,陶一山的邏輯經不住推敲:一是20億頭的產能,幾無實現可能,資金和環境承載力都不允許;二是行業養殖成本普遍超過每斤10元,豬肉價格跌破此價位,相當一部分產能就會出清,價格不可能跌到每斤四五元的水平。
養殖成本的確對豬肉價格有重要影響。不過,雖然張明貴透露“行業養殖成本普遍超過每斤10元”,但從另一些數據和推算看,這個“行業平均成本”,還是有可推敲之處的。比如,按照2016年行業的統計數據,中國自繁自養模式的生豬,完全成本大約6.5元/斤。雖然有通脹因素,但對沖掉養殖集約化帶來的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總的養殖成本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增長。另據有關專業機構調研數據,截至8月31日,國內自繁自養生豬頭均利潤3052.79元。若以生豬110公斤的出欄標準和75%左右的出肉率計算,攤到每斤豬肉上的利潤,應該在15元~18元左右。考慮到目前白條豬每斤平均22元~25元的售價,也能得出生豬養殖成本并沒有過分變化的結論。
理論上說,抑制豬肉價格高漲的市場手段,惟增加供給一途。市場的現實反應也正是如此,跨界養豬盛行,就是明證。雖然“20億頭”的產能數據有些夸張,但產能和產量畢竟是兩個概念。對市場價格發揮作用,前者作用于心理預期,間接影響價格,后者對價格直接發揮作用。從這個角度看,陶一山的“20億頭論”就頗有鳴鏑的作用,或許能給市場發熱的頭腦降降溫。
因此,無論是對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還是對那些心潮洶涌著沖進來爭當“豬倌”者,陶一山的“鳴鏑”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需要認真對待?;蛟S,豬肉價格的變動就能更平滑一些,市場的起伏也不會過于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