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銀保監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局在《保險業風險觀察》上撰文稱,網絡互助行業目前處于“非持牌經營”的狀態,涉眾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臺形成沉淀資金,存在跑路風險,如果處理不當、管理不到位還可能引發社會風險。文章提出,要把網絡互助平臺納入監管,盡快研究準入標準,實現持牌經營和合法經營。
“持牌經營,應該是對現有規范運作的網絡互助的一個利好?!笨祼酃缛耸繉τ浾弑硎荆瑢φ麄€行業來說,是一個涉及數億人的大病互助權益,監管層重視其中的風險是一個好事,未雨綢繆及時監管,有利于行業長期的發展。
根據此前發布的《2019中國網絡互助行業白皮書》顯示,79.5%的網絡互助參與者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68%的受訪者沒有商業保險。77%的參與者認為,網絡互助給自己帶來了“保障和安全感的提升”。網絡互助明顯提升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健康保障水平,已經成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積極補充。
盡管民眾參與度高,但網絡互助行業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在業內人士看來,從監管缺乏制度依據,到監管指導下推動健康發展,網絡互助平臺未來如何發展值得關注。行業人士認為,實現持牌經營和合法經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網絡互助行業更加正規,走向合規的趨勢。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教授、風險管理與保險精算研究所所長張琳認為,網絡互助的互助性和普惠性符合社會大眾的需要,能為群眾提供新的醫療保障渠道,其存在有著合理性。她在今年的兩會提案就提出建議,將網絡互助納入保險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監管。引導網絡互助納入到現有保險監管體系中,設定規范性的市場運營機制,健全會員準入標準體系和事后評估審查體系等。
該文章中特別提到相互寶、水滴互助等網絡互助平臺屬于非持牌經營,涉眾風險不容忽視。據相關人士對記者透露,該文章是研究報告性質,核心目的是做風險提示,同時也是為將互助平臺納入監管和持牌經營做鋪墊。
對此,相互寶表示,相互寶上線之初就實行實名制、無資金池、全程風控、公開透明這四大準則,確保互助社區的平穩、健康、可持續運行。期待在監管指導下,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水滴互助方面稱,從成立開始就堅持用戶實名注冊和使用,互助資金存管在商業銀行的專項存管賬戶,專戶專款專用,劃轉會員資金接受銀行的監督,每筆互助金的使用申請都會有第三方獨立機構進行調查;堅持將資金、互助事件、均攤信息定期進行全員公示,讓互助過程和結果對每一個用戶都是透明、公開的,并接受全社會監督;同時,水滴互助還以嚴格的風控措施來保障用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