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幾年世界經濟仍將面臨很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和挑戰,對此我們在思想上和戰略上要有充分的準備。”去年年底,劉鶴在《21世紀金融監管》一書的序言中意味深長地說道。
身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無疑是當下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智囊之一。
2012年,劉鶴發表了《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一文,內容是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與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兩次危機的異同進行比較,并考量各國政府應對方式的得失。
3年之后,也即2015年11月,有中國“諾貝爾經濟學獎”之稱的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在浙江頒獎,劉鶴因為《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獲獎,他也是獲獎者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榮譽理事長張卓元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孫冶方經濟科學的評選,主要是看文章水平。初選小組從100多篇文章中篩選一次,評選委員會再選出獲獎文章。
“我們認為,劉鶴的文章在學術上有貢獻,在政策建議上也有貢獻,經評選委員會投票選出。”張卓元說道。
張卓元認為,劉鶴有比較深厚的理論素養和理論水平,學術功底也很好——他不但在國內讀了大學,還擁有在國外學習的經歷。
“得獎論文的執筆人是他本人,他在論文中的貢獻是比較大的,評獎也是評給了他。但研究這個題目,也不完全就是他一個人,而是一個課題組,這個獎,也算是一個集體研究的成果。”張卓元這樣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從中央來說,從他本身的工作單位中財辦來說,劉鶴也需要研究這個問題。”
在中國經濟反彈的跡象尚未明朗之時,看空和看多中國未來的聲音交鋒得格外激烈,而劉鶴的研究表明,他是那個試圖看穿并馴服經濟危機的人。
現在,全世界都在注視這個頭發已顯花白、一貫儒雅沉靜的中國智囊。他的研究和建議,能否幫助中國找到開啟新一輪經濟繁榮的鑰匙?
他為何能獲獎?
根據《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章程》和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評獎公告稱,6月20日,評審委員會對初選小組推薦的5部著作、10篇論文進行評審,最終評出獲獎著作3部,獲獎論文4篇,劉鶴的論文就是其中之一。
劉鶴為何能獲獎?張卓元對時代周報記者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解釋:第一,劉鶴提出,我們現在仍然處于大有所為的經濟體,但是內涵已經有所變化——這就是后來提出的“新常態”等;第二,提出了“底線思維”的概念,這給后來的社會政策托底等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們要能對付最壞的情況,同時爭取最好的結果——這一點,也是后來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第三,劉鶴還提出,無論世界上發生什么事,最終還是要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
劉鶴“底線思維”理念得到了中央高層的認同。據《學習時報》報道,在2013年初的一次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此后,他還在多個場合提及“底線思維”。
張卓元認為,劉鶴的這三條結論到現在為止都是有意義的,將獎項評給他也正因為如此。“經過數年,現在來看這些提法,它們都是能站住腳的,被實踐證明——這些理論研究都是非常受到大家認可的。” 張卓元說。
工農兵加海歸
劉鶴出生于1952年。少年時代,他曾就讀于北京101中學。這里東臨清華,南接北大,1952年8月與中組部所屬干部子弟學校“華北中學”合并,1955年取現名。
1978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恢復辦學的第一年,劉鶴考入該校工業經濟系。1986年,劉鶴從人大畢業,獲得了工業經濟系碩士學位。
作為一名典型的“老三屆”,劉鶴在2008年的一篇文章中感慨地回憶道:“30年前我們以驚喜的心情邁進大學,趕上了時代的末班車。”
劉鶴沒有止步于人大碩士學歷。在留洋數年后,他于1993年畢業于美國Seton Hall大學工商管理學院;1995年在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從此,他被熟識者戲稱為“工農兵加海歸”。
作為中國經濟的研究者,劉鶴更重要的經驗和積累顯然來自于工作。
1987年,劉鶴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主筆撰寫《中國產業政策的初步研究》報告。1988年,劉鶴被調到當時的國家計委工作。
在國家計委工作期間,劉鶴主持制定了11個國家產業政策,其中5個由國務院正式對外頒布。他參與了“八五”計劃、“九五”計劃和“十五”計劃,還參與“十二五”規劃編制,同時還是十六屆三中、五中、六中全會和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文件的執筆人之一。
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劉鶴,儼然成為最了解中國經濟的人士之一。1998年,劉鶴還參與發起了至今影響力極大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他后來回憶說:“我感到,需要在經濟學者之間對經濟形勢進行嚴肅討論和深入交流,希望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討論平臺,在相同的研究層面上交流學術思想。我和樊綱在木樨地一家小快餐店討論了這個想法,我們之間有強烈的共鳴,決定發起50人論壇的組織工作。論壇的宗旨是,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改革的重大問題獻策獻力。”——組成論壇的50人,目前大多是中國經濟界的中流砥柱。
據《環球人物》報道,是劉鶴讓目前廣泛流傳的“頂層設計”火了起來。2011年3月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十一篇“改革攻堅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導語部分寫道:“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頂層設計”一詞源于信息產業,劉鶴曾在1998-2001年負責國家信息中心工作,2001年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成立后,又當了兩年辦公室副主任。
研究和調研是日常工作
“他本身就是一個做研究的人,做重大的政策研究。”張卓元對時代周報記者說。他認為,劉鶴身處的位置的確讓他所做的研究能夠更快地轉化為實際的政策。
劉鶴每年都做大量的調研。時代周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2015年劉鶴至少三次公開到地方調研:2015年4月,政治局會議召開前夕,劉鶴帶隊到上海調研;9月,劉鶴前往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調研;10月,劉鶴緊接著又到經濟和制造業發達的廣東調研。
去年9月6-7兩日在浙江調研時,劉鶴一行將杭州余杭區的夢想小鎮、上城區的山南基金小鎮作為考察重點,并且表態稱,中財辦將深入總結特色小鎮發展的情況以及取得的業績,并積極推廣。
更重要的訊息,在隨后的座談會上透露出來。劉鶴在座談會上不但再次提及了他此前多次提到的“中等收入陷阱”,并且提出,“當前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而舊的動力正在逐漸弱化,結構調整處于過渡階段。”他表示,各地要用改革創新精神推動中國順利渡過中等收入陷阱。
緊接著,在去年10月8-10日,劉鶴率中央財辦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調研組到廣東考察。在廣東,劉鶴強調,要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尸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調研期間,劉鶴考察了佛山美的集團(27.35, 0.04, 0.15%)、東莞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廣州市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并且,劉鶴分別在佛山、東莞兩地主持召開了企業家座談會。
“劉鶴到廣州數控調研是圍繞自主創新主題進行的,還鼓勵我們要在自主創新方面多努力。”廣州數控辦公室主任蔣米仁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劉鶴在廣州數控也與廣東省相關領導、企業家進行了座談。廣州數控是國內自動化企業中的龍頭之一,業內有“北新松,南廣數”的說法。
在廣東,劉鶴表示,發展實體經濟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也要重視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使傳統制造業煥發出新的活力。他認為,廣東在結構轉型升級方面創造的經驗值得高度重視,在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方面的做法值得推廣。
調研結束后劉鶴返回了北京。在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很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下中國經濟領域當中最為熱門的新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