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君 趙婷
過去一年,牛市行情帶來一波“公奔私”大潮,不少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創業,加入私募大軍,但去年6月的股災也令他們經受考驗。中國基金報記者統計公開業績數據發現,2015年公轉私的基金經理總體表現一般,不少產品仍在虧損狀態。業內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是受到行情影響,同時原來公募的操作思路難以改變,遇到風險應對不足。
“奔私”大佬業績平平
Wind數據顯示,2015年基金公司離任的基金經理數量達到301人,高于2014年的207人和2013年的135人。在這些基金經理中,有的進入私募領域,在好買基金數據庫覆蓋的范圍內,2015年成立私募公司并發行產品的有56人,2014年則是38人。不過,這些基金經理2015年總體表現平平。好買基金數據顯示,多數產品收益率在10%以下,不少高位成立的產品至今仍在虧損狀態,最高虧損幅度超過30%。
不同時點成立產品的業績差距大。好買基金數據顯示,原新華基金投資總監王衛東成立新華匯嘉投資,2015年5月成立的多只產品虧損超過20%;原上投摩根基金投資總監馮剛成立域秀資產,2月成立的產品收益率近30%,4月成立的產品則虧損16%;原興業全球基金明星基金經理陳揚帆成立猛犸資產后發行20多只產品,能查到業績的猛犸全新愿景1~3號虧損超過10%;高位“奔私”的詹凌蔚成立觀富資產,目前表現尚可,多只產品收益率超過10%;邱國鷺、王鵬輝等表現相對穩健。
值得注意的是,股災以后,有些產品已停止公布業績,凈值仍停留在2015年6月前后;有幾位基金經理還選擇封閉其產品,停止對外公布產品業績。
受行情影響大
業內人士分析,2015年“公奔私”基金經理總體表現平平,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到市場行情的極大影響,而且產品發行時點不同,業績相差大;二是剛從公募轉入私募,有些基金經理在操作上沿襲公募思路,難以通過靈活控制倉位來規避風險。
從行情來看,基金經理發行產品的時點較重要。數據顯示,業績好的產品多在年初發行,享受到成長股牛市,積累較大收益和安全墊;回撤大的產品則集中發行在二季度,市場迅速上漲再到暴跌,令基金經理猝不及防。
北京某知名“奔私”基金經理表示,在市場失去流動性的情況下,根本沒法操作,能減倉就減倉,不能減倉就趴著不動,去年5月發行的多只產品損失慘重。
另外,好買基金統計了歷年公轉私基金經理任期年均回報,數據顯示,2014年基金經理的回報均值超過44%,遠高于2015年新晉“奔私”的基金經理。業內人士分析,前者出來做私募時,經歷了前年下半年、去年上半年兩波行情,情況遠遠好于后者。
從操作思路來看,剛“奔私”者多延續公募習慣,高倉位運作,選股而不選時,風控能力較差。
上海一位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他是選股型選手,如果看好市場長期機會,會堅持多頭策略,比如某只股票有較大增長空間,買入以后就算遇上股價下跌,也會想盡辦法保留核心倉位。
好買基金數據顯示,2015年“奔私”的基金經理中,近三分之一任期最大回撤超過30%,最高者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