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盡管多家私募機構在10月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加倉,但“游擊戰”仍是普遍戰術,相對保守仍是主流態度。進入11月,隨著一系列“周末重磅”的襲來,私募機構之間對于市場的態度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
近日,陽光私募產品10月的業績陸續披露,市場的深秋反彈給行業帶來了些許暖意。
格上理財統計數據顯示,陽光私募行業10月的平均收益為5.23%,結束了自6月股災以來的“四連跌”,與指數相關性最高的股票型產品也實現了5.75%的收益,從此前業績跌跌不休的泥沼里成功抽身;但運用對沖手段的策略基金由于受到負基差行情和股指期貨限制的影響,本月表現依舊疲軟。
行業實現業績回暖,但整體收益率卻僅有同期滬指10.34%反彈幅度的一半。《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盡管多家私募機構在10月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加倉,但“游擊戰”仍是普遍戰術,相對保守仍是主流態度。進入11月,隨著一系列“周末重磅”的襲來,私募機構之間對于市場的態度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
股票型產品“揚眉吐氣”
市場回暖,最先得益的便是與指數相關性最高的股票型產品。格上理財數據顯示,10月份股票型私募基金整體上漲5.75%,結束了自6月股災以來的“四連跌”。6月~9月,股票型私募平均收益分別為-7.55%,-3.23%,-4.54%和-1.54%。此外,股票型私募前十的平均收益為48.83%,較9月前十的平均收益增加了16.93%。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自10月以來,不少私募都進行了幅度較大的加倉,在“愛在深秋”的反彈行情里逐漸修復凈值。華潤信托發布的晨星中國·華潤信托中國對沖基金指數(MCRI)月度報告也顯示,納入該指數的166只私募基金產品的倉位“四連降”之后于在10月迎來了上升。
據華潤信托官網,該對沖基金指數納入了包括了“重陽2期”、“博道量化對沖1期”、“朱雀1期”、“星石11期”、等多只知名私募旗下的基金產品。報告顯示,MCRI 成份基金的平均股票倉位比9月末上升 9.80 個百分點,為 48.47%。而此前的四個月內倉位一直呈現下降之勢,平均倉位分別為75.78%、44.86%、39.83%和38.66%。
相比起行業整體的業績回暖和股票型產品的“揚眉吐氣”,運用對沖手段的策略產品表現卻依舊疲軟,其中表現最差的為套利策略,業績排名靠前的產品也收益甚微。格上理財數據顯示,排名第一的產品為艾方投資旗下的“艾方多策略對沖套利1期”,10月收益率為3.20%;其余排名前五的產品收益率均不足1%。
“10月份市場雖然出現了回暖,監管層對于股指期貨的嚴格限制還沒有松動,這周末的傳言也僅是傳言。”上海一家知名私募量化合伙人向記者表示,套利策略表現不佳主要還是受制于監管限制和負基差。“現套利其實近期可以在平價時開倉,大幅折價(貼水)時平掉。但是這種辦法風險還是比較大,我們進行這樣操作的次數還是很少,多數期現套利產品還是無法開倉。”該合伙人說。
套利策略受影響明顯,而以多因子選股為主的阿爾法策略(市場中性策略)表現雖然優于9月,但也明顯落后于“王者歸來”的股票型產品。數據顯示,10月市場中性策略平均漲幅為1.29%,而此前3個月收益為0.87%、0.01%和-0.58%。
私募態度分化明顯
雖然行業整體從業績下跌泥沼之中掙脫出來,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卻是:無論是行業整體5.23%的漲幅,還是股票型產品5.75%的上漲,都僅有上證指數同期10.34%反彈幅度的一半,行業整體出現“踏空”。此外,雖然10月大盤整體盤整向上,但成交量卻并沒有顯著的提升,這也意味著私募在參與四季度行情時仍然持相對保守的態度。
“顯然股票型私募基金的首要任務并不是低倉位避險,而是創造合理的絕對收益。在市場波動較前段時間已經相對平穩的背景下,何時入場是眾多私募基金經理所考慮的問題。”格上理財一位私募研究員便如是直言。
事實上,就記者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在大盤經歷了2個月的盤整之后,市場情緒確有所回暖。私募機構在市場調整中“驚弓之鳥”的態度有所轉變,10月的加倉幅度較為明顯。但進入11月,A股市場似乎步入了“多事之冬”,私募機構之間對于市場的態度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所做的布局也不盡相同。
此前的兩個周末,市場迎來了徐翔被捕、IPO重啟兩大重磅,而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依然不平靜。11月13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宣布對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進行修改:自11月23日起,投資者融資買入證券時的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將由此前的50%提高至100%,去杠桿的進程從場外配資擴展到兩融。
同日,中紀委公布消息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席姚剛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繼主席助理張育軍之后,又一證監會高層“落馬”。此外在當地時間周五晚間,法國首都巴黎發生了慘無人道的連環恐怖襲擊,法國甚至宣布進入戰爭狀態。根據初步調查報告,巴黎系列槍擊爆炸事件共造成129人死亡,352人受傷。
一系列“周末重磅”接踵而至,市場人士應接不暇,“后市究竟怎么走”成為眾多私募機構也在掂量的問題。
上海地區券商背景的私募研究總監也告訴記者,“IPO重啟,巴黎事件等不確定因素增多,都會給市場造成壓力。另外現在藍籌的估值雖然有吸引力,但中小盤股的估值已經很高,這波反彈繼續往上漲會有一定難度。指數越高,風險收益比越來越差;不確定因素又很多,所以我們逢高減倉的原則不會變。”該研究總監進一步表示。
除了且戰且退的游擊戰術,也有私募人士表示正式翻多。北京神農投資總經理陳宇便表示,“今年瘋漲瘋跌上演屠牛記,我們跟著熱鬧賺點錢,內心卻是極度看空,慢牛不能這么玩。”在陳宇看來,大漲大跌的一個原因是人為放大了資金供給而控制了股票供給;隨著IPO的重啟和監管層翻倍提高融資保證金,最大的系統風險已消除,市場將回歸自然漲跌。
“如今股票供給開放,資金供給管控。估值回歸,真正的慢牛重來,我們的內心正式翻多。”陳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