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沒有獲得與國企平等的市場地位,依然處于被歧視的狀態。”在全國多個省份調研時,多位民營企業責任人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訴苦。
老總們反映,民營企業在許多領域準入門檻過高的情況仍然存在,融資難也使一些正在困境中掙扎的民營企業步履維艱。他們期待,盡快打破投資的隱性壁壘,從體制機制上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使民營企業獲得真正的平等對待,釋放民營企業潛力。
準入門檻高 頻遭歧視
日林集團擁有企業員工3.5萬人,是一家集勘察設計、建筑施工、建材生產、森林資源開發、海外投資、國際貿易為一體的多元化民營企業,是中國建筑裝飾百強企業。據日林集團董事長王文良介紹,日林集團擁有萬噸糧食儲備庫,但是一家國字號的大型企業明確表示,只要你是民營企業,我就不能和你合作。
“這家企業只允許使用國有倉庫,不能使用民企倉庫。這種絲毫不加掩飾地對民企歧視性對待,與市場經濟規律和原則背道而馳,卻長期得不到改變。”王文良說。
王文良說,企業近年來發展較快,目前需要在丹東臨港工業區建設22萬伏變電站,但是必須由國家電網來建,可是國家電網遲遲不將這一項目列入建設規劃;企業自己想出錢建設,國家電網又堅決不允許,造成企業供電不足,機器時轉時停,嚴重影響生產。
民營企業在融資上遭遇歧視更為普遍,成為企業難以突破的困局。內陸地區一家農業深加工企業負責人說,這家企業曾獲評“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在我國農業深加工領域頗有地位,通過“公司+農戶”等模式帶動農戶12萬余戶,為合作社成員和訂單農戶增產增收超過3億多元。
但這些年來,這家企業遭遇貸款難題,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被削減了4億多元貸款。企業負責人認為,自己的企業經營一直不錯,也沒有信用不良記錄,從風險防控考慮,不至于貸款被削減這么多。
而與這家企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省糧食集團一年的銀行授信就高達20多億元,各種補貼大約有3億元左右。而他們企業歷經千辛萬苦,獲得國家技改資金、維修資金、價格調節資金、流動資金貸款利息補貼等,總計一年也就1000萬元。
該企業負責人稱,在農業領域做了20年,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市場開發,我們企業都愿意去闖去承擔,跟外國優質企業競爭比質量,他們也不怕,但是遭遇政策性歧視,他們的確無能為力。
國企營養過剩 民企營養不良
“人家這樣對我們說,幾千萬元一貸15年,如果過幾年你企業跑了怎么辦?”東北一家精密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和《經濟參考報》記者談了兩個多小時,倒了一肚子苦水。
據他介紹,去年下半年,國家重新啟動專項建設基金項目,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的、已開工企業,通過為企業提供長期低息貸款予以支持,以促進產業升級,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經過市、省、國家發改委層層申報、審批,這家企業在該國家專項建設基金(債券)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別獲得4000萬和6000萬元的專項扶持,第二期的4000萬元執行正常,順利進入企業。然而第三期的6000萬元,由發行單位國家開發銀行于去年10月全部下放到企業所在的區級政府財政后,卻卡了殼,原因是區政府在中間多出一個環節,該基金原本就是規定由地方政府提供擔保,該區政府責成下屬一家投資公司負責運營管理,而該投資公司則要求企業提供抵押物,致使6000萬元資金放在區政府投資公司賬面上長達4個月,企業干著急用不上,還要按月交付利息。
該企業董事長說,公司原本已經用房產抵押做了普通銀行貸款,現在需要把原來的銀行貸款還上,抵押物解押后再使用這筆資金。“我現在到處借錢,最近用的是每天千分之三的高利貸借款,一共借用20天,過橋費需要360萬元。這個專項建設基金全省有十幾家企業獲得,據我所知,拿到相同基金1億元的另一家大國企,卻根本不需要什么抵押,全部資金已經直接放給企業正常使用。”
他說:“我們企業其實是一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省、市、區三級政府都有參股,我們企業是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內已經小有名氣。但即便如此,因為我們是民企,在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都得不到與國有企業平等的待遇。說到底,地方政府不愿意為民企承擔任何一點風險:資金進入國企,都虧掉了,誰也不擔責任,但如果給了民企,出一點紕漏,他的‘官帽子’就沒了。都是這樣的思維方式,難怪東北的民營企業發展不起來。”
該企業負責人說:“東北振興中央這么重視,卻總不見起色,我認為其中的原因也有各項優惠政策都給了國企,造成現在國企都營養過剩得‘糖尿病’了,而民企還營養不良呢,這樣的民企、國企都不健康。”
為民企釋放發展空間
多位民企負責人建議,應采取措施切實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各級政府應充分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法律、法規沒有禁止進入的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和其他行業領域,應使非公有制在投資、融資、稅收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受同等待遇,政府應該在創新環境、金融服務、政策配套以及產業發展等方面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讓民營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
王文良建議,國家在發展戰略上鼓勵有社會責任感、有實力的民營企業進入一些重要領域,以避免由于行業壟斷造成巨大浪費;鐵路、交通、電力等領域也應盡快打破國有資本壟斷,讓這些領域形成充分市場競爭,從而大幅度降低建設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和效益。
浙江恒久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壽飛峰說,目前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很突出,首先銀行對民企沒有信用貸款,都是抵押貸款,造成企業貸款難。建議為民企提供信用貸款,只要企業有符合條件的財報,銀行就應該為企業提供服務。其次是銀行對抵押物壓價,融資成本被人為抬高。一般企業是先找有關評估機構對企業房地產估價,這一環節資產就被打折了,然后到銀行時又再次打折,最多給到估價的60%,估價1000萬元的資產,最多能貸款600萬元。第三是貸款利率高,國家的規定是百分之五點幾,但在實際中能拿到的年利率最低也要10%。第四是拖延放款時間,新發生貸款,3個月到賬算是快的了,對企業來說,時間就是很大的成本,很多企業寧肯利率高一些,也要從民間融資,這不僅增加了企業負擔,也增加了資金風險。
對此,有專家稱,應改變相關金融機制和金融政策,打破民企融資瓶頸。建議加大針對民營企業的投融資政策的落實,特別是強化金融機構的執行力度,并細化相關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