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8月1日私募清理大限的來臨,近8000家空殼私募將被撤銷。這對整個行業產生什么影響?會否出現法不責眾的現象?私募機構的合規整改行動會如何演進?帶著這些疑問,《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專訪了海峰科技(基金業協會公示的第二批私募基金外包服務機構)CEO林虹女士,在她看來,清理掉這些“僵尸私募”,才能讓私募行業更好發展;隨著私募行業的不斷發展,應該是寬進嚴監管,后續還會出一些對備案的私募管理人監管政策。
不會出現“法不責眾”現象 有出有進才是良好生態
林虹對《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表示,雖然有近8000家的空殼私募被撤銷,但不會出現“法不責眾”的現象,而應該是“有法必依”。就像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5月13日公開表示,針對有真實展業意愿的私募機構,不強行注銷,給予一定寬限期。
記者還注意到,在4月底證監會召開的專場新聞發布會上,私募基金監管部主任陳自強、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詳細解讀私募基金監管相關政策,并特別說明“對在規定期限內沒有展業的機構進行注銷登記,不屬于自律處分,也不影響該機構在未來需要時重新申請登記。”
“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各國政府都意識到監管的重要性,無序的發展只會擾亂市場,在陽光的監管之下才能真正發展。我個人認為,注銷大批私募不會出現法不責眾的情況,因為清理的私募公司都是空殼公司,把這些‘僵尸私募’企業清理掉,才能讓私募這個行業更好的發展。”林虹進一步對《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表示,“被撤銷的私募機構從法理讓來說,他們不是因為違法或者違規被撤銷,他們是不符合基金業協會的自律組織而撤銷的,所以只要他們能符合基金業協會的規章制度,協會還是歡迎他們的。有出有進才是行業良好生態的常態。”
備案私募后續監管加強 “賠本保殼”不值得
雖然基金業協會多次聲明,私募機構沒有必要進行“保殼”,但《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發現,不少私募機構仍為保殼忙發產品,甚至不惜以10%/年以上的收益率吸收優先級資金。
林虹對此表示,如果只為保殼而保殼的話,大家都認為沒必要,但是這表達了市場參與者的愿望和熱情。因為私募是資本市場中,進行資本配置較活躍、較有活力和較有效率的力量,私人企業較多,創業的較多,對私募有情懷的人也多。
“但是大家為了保殼借錢,賠著本的保殼,是短期行為,會慢慢的穩定下來。”林虹認為原因有三:第一,后續會有一系列的監管政策會出來,現在只為保殼而保殼,后續監管措施的出現,也會因為達不到要求重新被取消資格;第二,“新八條底線”的出臺對杠桿大幅的降低,如果以很高的成本募集資金,保殼的成本比較高;第三,如果是以保本且固定收益募集資金,那就違背了“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如果底下有抽屜協議之類的規定,就有不合法之嫌。從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的抑制資產泡沫,到證監會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中心思想就是從嚴管理,“新八條底線”明確了私募一系列合規性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對私募合規性的問題只能是越來越嚴,現在是對私募管理人備案階段比較嚴格,隨著私募行業的不斷發展,應該是寬進嚴監管,后續也許會出一些政策對備案的私募管理人后續監管的政策。”
申銀萬國期貨資產管理業務總部產品部總監董海洲看來,產品的運行狀況雖然對私募今后能否保住牌照會有影響,但這個影響并不是絕對的。“私募機構發行產品的目的是幫助投資者管理資產并提高資產收益水平,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從而擴大資產管理規模,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如果僅僅為了保住牌照而選取謹慎操作,那這樣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整體操作策略還不成熟。”董海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