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法興銀行、瑞銀等一系列歐洲銀行業財報不佳、股價遭受重創。近日一則消息更是讓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處在風口浪尖。
Credit Sights Inc.的分析師在本周撰文稱,德意志銀行在2017年或許難以向投資者償付其額外一級資本債券(也被稱為CoCo債券)的票息。該警告引發德意志銀行的股票和債券遭遇拋售狂潮,德意志銀行17.5億歐元(19.8億美元) CoCo債周二跌至面值的70%,而年初時為93%,其優先債最低跌至面值的89%,股價今年則接近腰斬。
歐洲銀行業危機導致歐美金融市場急劇動蕩,在中國農歷新年長假期間歐美股市出現一波下跌行情,雖然周五(2月12日)有所反彈,但中國農歷新年長假期間還是呈現指數以下跌收盤。歐美市場頹勢已經傳染給亞洲市場。加上朝鮮發射衛星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因素,致使韓國、日本、香港、新加波等地區股市大幅度下挫。
繼2月9日出現了5.4%的大幅下跌以后,東京股市2月12日再次暴跌,盤中跌幅一度超過5%;韓國創業板則暴跌8.2%,15年來首次觸發熔斷機制;截至2月12日收盤,韓國創業板科斯達克指數 (KOSDAQ)大跌6.1%,創2011年以來最大跌幅。
日韓股市演繹“黑色星期五”的暴跌行情,香港股市也風聲鶴唳,猴年春節休市3天后,與A股息息相關的港股于11日開市。香港恒生指數大幅低開5%,收盤時跌幅縮小至3.8%,創下1994年以來農歷新年首日交易最差表現。
從表面上看,歐洲銀行業危機特別是德銀事件引發市場對再次爆發雷曼危機的擔憂,以及朝鮮半島地緣政治對市場產生的影響,綜合作用下導致全球大動蕩,使得風險偏好遭受巨大打擊。相反,避險情緒卻受到極力推崇和追捧。黃金價格創下階段性新高,市場開始持續火爆。美國國債收益率創新低,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竟然下降為負值。但從深層次分析,導致目前全球大有發生新一輪金融危機可能性有著更深刻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沒有汲取和認真總結。相反,采取了釀造新危機的手段來應對老危機。特別是美聯儲幾輪量化寬松以及接近零的負利率手段,舊的泡沫破滅后又開始大肆放水貨幣,催生新的經濟金融泡沫。今天這個動蕩局面,從2009年應對金融危機時就開始埋下隱患和禍根了。
第二個因素是,歐洲持續采取超級寬松貨幣政策以及將利率降到負利率,把銀行業逼到了死角。這種負利率的超寬松貨幣政策目的在于倒逼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但是實體經濟又不景氣,銀行沒有積極性。使得銀行經營業績迅速下滑,危及到了債務以及利息的償付,最終發生危機。德銀就是典型案例。當然,日本同樣采取甚至比歐洲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并且將銀行在央行存款利率降到負利率水平。遭受同樣的危機就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實踐再次證明,依靠放水貨幣的超級寬松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不僅不是治本之策,而且將會釀造更大危機和隱患。
第三個因素是,歐洲銀行業沒有汲取雷曼兄弟教訓,在歐洲、亞洲以及美國投資了一些高桿桿、高風險資產,導致了今天的頹勢和局面。
需要警惕的是,歐洲銀行業危機的傳染性非常之強。向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傳染是不可避免的。包括中國在內都應該有緊迫感和危機感,迅速拿出化解危機的應對之策。一個毋庸置疑的對策是,立即處理和消化高杠桿資產,特別是股市里的高風險資產要迅速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