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因素推升CPI、PPI,匯率暫穩股市修復——點評1月物價數據
事件:中國1月CPI同比1.8%,高于前值1.6%,低于市場預期的1.9%;環比0.5%,與前值持平。PPI同比-5.3%,高于前值-5.9%,也高于市場預期-5.4%;環比-0.5%,高于前值-0.6%。
點評:
1)核心觀點:CPI略升,PPI降幅收窄,主要受短期季節、天氣和基數因素推動,留意近期美元走弱、油價反彈、信貸放量、政策穩增長等對短期物價的支撐,但中期大方向仍是通縮。CPI漲幅低于預期或源于食品價格權重下調,核心CPI仍保持低位平穩。CPI和PPI雙升利好股市近期修復行情,對債市略有壓力。1月CPI同比1.8%,主要受春節因素和寒潮天氣影響,食品價格漲幅較高。PPI同比-5.3%,降幅較前值收窄0.6個百分點,主要是受2015年同期低基數影響,不宜過度解讀。
2)CPI漲幅低于預期或源于權重調整。國家統計局每5年例行調整CPI權重,2016年1月適逢啟用新的CPI計算基期,并調整各項權重。我們測算,食品價格權重下調或是1月CPI同比漲幅低于市場預期的主要原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消費支出結構變化,食品價格權重下調是大勢所趨,本次調整并非意在壓低CPI。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同比1.5%,與前值1.47%基本持平,表明核心CPI仍保持低位平穩。
3)食品價格漲幅較高。食品價格連續3個月反彈。1月食品價格同比4.1%,高于前值2.7%,環比2%,高于前值1.53%。食品價格上漲主要受春節因素和寒潮天氣影響,春節前豬肉市場需求增加,推動豬價同比上漲18.8%,影響CPI上漲約0.44個百分點;強寒潮天氣下鮮菜生產和運輸成本提高,致使鮮菜價格上漲14.7%,影響CPI上漲約0.37個百分點。鮮果、蛋價同比分別下降6.8%和3.9%,合計拉低CPI增速0.15個百分點。
4)非食品價格微漲。1月非食品價格同比1.2%,略高于前值1.1%,環比0.6%,高于前值-0.03%。煙酒及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衣著、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價格分別上漲6.5%、5.3%、2.9%、1.9%、1.7%、1.4%;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1.6%,延續“6升1降”態勢。
5)PPI降幅收窄主要受低基數影響,留意近期美元走弱、油價反彈、信貸放量和政策穩增長等對短期物價的支撐。1月PPI同比和環比降幅分別較前值收窄0.6個和0.1個百分點。生產資料價格同比-6.9%,影響PPI下降約5.2個百分點,較前值收窄0.6個百分點。PPI同比降幅收窄主要是受低基數影響,翹尾因素約為-4.8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約為-0.5個百分點。1月統計局和財新PMI依然雙雙低于榮枯線,PPI降幅收窄不宜過度解讀。
外匯占款降幅收窄,匯率暫穩股市修復——點評1月外匯占款數據
事件:中國1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下降6445億元,至24.2萬億元人民幣。降幅較前值收窄,為歷史第二大降幅。
點評:
1)核心觀點:外占降幅較大主要受1月份匯市投機盛行、人民幣貶值預期較強影響,降幅收窄表明人民幣貶值壓力高峰已過。預計人民幣單向貶值壓力下降,未來兌美元匯率雙向波動。央行多種操作對沖外匯占款下降影響,維持貨政繼續寬松,但邊際不如2014~2015年判斷。外占降幅收窄,匯率暫穩,股市修復。維持經濟L型、改革待落地攻堅、股市短期修復中期休養生息判斷。
2)降幅較大主要受1月份匯市投機盛行、人民幣貶值預期較強影響,降幅收窄表明人民幣貶值壓力高峰已過。1月央行口徑外占降幅6445億元,較前值收窄637億元,為歷史第二大降幅。2015年,央行口徑外匯占款除1月和10月小幅回升外,其余10個月均不同程度下降,2015年12月創下史上最大跌幅7082億元。外占和外儲均呈降幅收窄,1月外匯儲備降幅995億美元,低于前值1079億美元,也低于市場預期的1178億美元。
3)預計人民幣單向貶值壓力下降,未來兌美元匯率雙向波動。春節過后人民幣中間價企穩回升,主要源于兩個預期差,一是美國經濟疲軟和美國加息預期被市場大幅下調,使得美元升值預期減弱,二是央行連續釋放維穩信號、中美政策協調、外儲降幅低于預期和貿易順差高于預期等,使市場逐步認可央行維穩人民幣的決心和能力。周小川行長“不讓投機力量主導市場情緒”的表態更是讓投機力量選擇“知難而退”。人民幣預期短期趨穩,有利于改善風險偏好,緩解資金流出壓力,未來中長期人民幣匯率前景取決于中國經濟增長前景,而這進一步取決于改革進展,尤其在市場對改革方案“審美疲勞”以后,需觀察落地攻堅的政治經濟學條件進展情況。
4)央行多種操作對沖外匯占款下降影響,貨政繼續寬松。近幾個月央行雖未降息降準,但采用多種操作對沖外匯占款下降影響。2016年1月,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MLF操作累計凈投放20375億元,同月M2貨幣供應同比14%,高于前值0.7個百分點。據報道,2月18日央行詢價MLF操作并表態延續前期增加公開市場操作頻率的有關安排。維持貨政繼續寬松,但邊際不如2014~2015年判斷。
怎么看?怎么干?
1、我們在1月4日市場主流觀點討論跨年行情時,提示風險“休養生息”。2月15日當市場主流觀點討論全球市場動蕩時,提出“再跌就是撿錢機會”“第二波調整基本完成,博弈軍工、傳媒和供給側改革等結構性機會”。
2、近期市場企穩反彈是對前期過度悲觀預期的修復:美聯儲3月加息預期緩解全球市場喘息、人民幣匯率暫穩、信貸放巨量、穩增長政策暖風以及兩會預期。
在這波修復行情中,配置的方向在前期超跌的成長股(風險偏好修復)、兩會政策主題、業績預增、供給側改革、原油減產預期等。
3、展望未來,把握兩會前后(政協3月3-13日、人大3月5-15日)博弈的時間窗口。政策以暖風為主,毫無疑問,又將是一次和諧、團結、勝利的大會。留意兩會前對供給側改革、穩增長、人民幣匯率、金融改革監管、注冊制等重要議題的輿論預熱和討論。
4、最近與一些QFII客戶和外資行交流,大家發現放眼全球經濟,中美是最好的,歐洲、日本、拉美、東南亞還不如我們。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方就在中國美國,所以美國是第一大錨貨幣,中國是第二大錨貨幣(主要是資源國、制造業國家等新興經濟體)。放眼全球市場,美股的風險可能比A股還大,美股剛露出大頭部,A股已經跌了8個月了,有些海外客戶對A股的興趣開始增加。債市更不用說了,中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2.8%,跟日本、歐洲、美國仍存在利差,如果人民幣匯率暫穩,不存在貶值損失,對海外客戶存在吸引力。
5、只是,這是第二波調整完成后的一次修復行情,別漲著漲著又想多了。熊市的反彈會一波比一波弱,最終縮量縮出一個大底。全年休養生息。至于兩會后怎么走,觀察匯率、貨幣政策、改革、全球市場等。我們對有解的問題不擔心,比如經濟衰退、產能過剩、金融不良等,我們真正擔心的是無解的問題,比如鄧公曾講過的“中國要防右,但主要是防左”。留意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條件環境進展情況。
6、最后傳遞正能量:
1)2015年6月份5000點時,大部分人認為中華民族即將偉大復興,改革成功指日可待。2016年1月份市場跌去一半,主流情緒又極度悲觀,甚至認為中國經濟即將崩盤。屈指算來,也只是8個月過去了,中國經濟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了嗎?中國不缺錢(流動性),缺信心,前期市場調整主要原因可能不是無風險利率、流動性等,主要問題出在改革預期驅動的風險偏好花開花落。可能6月份預期走得太快太超前了,現在可能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2)A股大部分風險已經得到釋放,風險是漲出來的,機會是跌出來的,作為專業投資者,應該“越跌越樂觀,越漲越悲觀”。
7、放棄對美國的幻想,國際關系至今仍是叢林。我們可以選擇戰場,但不能選擇陣營。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外部霸權是內部實力的延伸,中國正在展開的改革將奠定未來30年內圣外王的霸權基礎,未來政策目標應以務實的解決內部問題為主。中國的崛起,將改寫世界治理體系,時隔五百年重新奪回龍座,以儒表法里道統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將給全人類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