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者潛心監管,抓好市場的制度建設,做好查處和懲治違法違規行為的事,不僅是對投資者最好的保護,也是對市場健康持久正常運行的有力保障。這對實體經濟是最大的支持和最好的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關于“不要讓監管者承擔經濟發展任務或目標”的建言切中時弊。中國股市的監管轉型說歸說,做歸做,之所以至今也轉不過身來,主要原因恐怕還是監管定位問題。越是想“兩手都要抓”,越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這種局面已經到了非改變不可的時候了。
毫無疑問,資本市場的發展對于實體經濟是極大的支持。資本市場通過對資金流向的引導而對資源配置發揮導向性作用,在滿足實體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時,還通過資本流動的方式釋放風險。所以,資本市場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堅實基礎,同時也為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場化平臺。
不過,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同市場監管者的任務或目標是兩回事。市場監管的職責就是通過制度規則的建立和完善維護市場交易的公開、公正和公平。可是,我國資本市場的監管者迄今為止還在承擔著過多的行政審批和市場定價職能,將本應專注于監管本職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地轉移到了市場資源的配置和利益調節上,這不僅無助于市場的公開、公正和公平,反而為市場也為監管者自己挖了許多看不見的陷阱,一不小心就把一些不知自持的交易者甚至監管者自己給坑了進去。這方面的教訓實在是太多了。
監管者每年最愛顯擺的就是新股發行了多少,融資融了多少,基金擴容了多少,股民開戶數又增加了多少,可是,這些政績工程的數據在投資者看來遠不如自己賺了多少虧了多少更重要。中國股市“七虧二平一賺錢”的格局至今無法改變。在經過了今年頭一個月高達22%以上的嚴重虧損之后,即使是去年還能災后幸存的僥幸者恐怕也很難全身而退了。中國股市的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該不該用廣大投資者的血汗錢為監管者的政績工程墊底的問題。在筆者看來,如果一個市場在滿足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時不能向投資者提供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機會,這樣的政績工程不要也罷!
監管者的職責不是審批新股,更不是為市場定價。在審批制下,新股發行也成了杠桿毒藥。新股發行越是成為稀缺資源,在圈錢的利誘之下,包裝上市造假上市就越是難以從根本上加以杜絕。而新股越是一簽難求,則發行定價壓得越低,上市交易的連續漲停板概率就越高,這不僅極大地擴大了新股交易的泡沫風險,也極大地鼓舞了大股東大機構大資金的拋售套現沖動。在某種意義上,新股發得出發不出或發得多還是發得少,并不是投資者有沒有擴容承接力的問題,而是這種人為制造麻煩和問題的行政審批機制何時才能還原為讓市場起決定作用的事情。行政審批制讓監管者變成了市場的主管部門,這也是監管轉型掛在嘴上卻遲遲落實不到行動上的一個重要原因。
行政審批權不僅成就了權錢交易,而且,還為當權者轉崗到下屬單位任職發財打開了方便之門。證監會此前曾經明令禁止在職人員下海到證券業界任職,卻又留下了可以擔任督察長之類新設職務的口子。且不說督察長不等于中紀委派駐干部,督察長過幾年轉為董事長總經理的也是大有人在。一旦十數萬年薪變成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年薪,豈不等于兌現了權力的延期支付權利?再說,這條自欺欺人的規定現在似乎也不聽見了。不是證監會留不住人才,是權錢交易把人才變成了錢財。只要證監會手里還有一些審批權,這種人才變錢財的現象就依然還有可能會有容身之地。
對于行將跨入注冊制的中國股市來說,國外成熟市場特別是美國的監管方式即使說不上楷模,至少也不無可取之處。說到底,監管轉型從表現形式上來說是放權,實際上是監管者回歸監管本位?!皟墒肿ァ辈蝗纭耙活^沉”。監管者潛心監管,抓好市場的制度建設,做好查處和懲治違法違規行為的事,不僅是對投資者最好的保護,也是對市場健康持久正常運行的有力保障。這看起來也許沒有像現在這樣值得顯擺的政績可言,其實對實體經濟是最大的支持和最好的支持。